豬籠粄
圖/梁純绣
文/梁純绣
我是幸福的「老小孩」,快要六十歲了,還可嘗到八十歲母親的廚藝,這是何等的福分!在諸多糕粿中,她知道我偏愛吃豬籠粄,又為我張羅了。
豬籠粄是怎樣的食物呢?給豬吃的食材嗎?怎麼會跟豬扯上關係呢?其實說穿了,就是菜包,客家人做成裝豬的竹籠子狀,所以稱之豬籠粄。
「一塊粄抵三碗飯」,菜包的外皮是用糯米加蓬萊米打成米漿再揉成粄脆(米糰),糯米較具黏性又有飽足感,對於許多需要靠勞力維生的客家人來說,是令人食指大動的食物;其實在物質缺乏的農業時代,老老少少誰不想口齒間沾上糯米的溫潤,誰不想腸胃有菜香、肉香的撫慰呢?
勤儉的客家人平日省吃儉用,但逢年過節或敬天祭祖,為了表示感激及虔誠,就會以米為基底,做出許多米食的加工品,例如艾粄(艾草揉入米漿蒸熟)、蘿蔔糕、發粄(米漿中放糖,大火炊蒸,越蓬鬆表示越『發』)……其中最受我青睞的就是豬籠粄。
起先豬籠粄的外皮都是白色的,後來有人別有巧思,於粄脆中加入艾草,於是豬籠粄的外皮變成青色的,因此又稱「青粄」。艾草有淡淡的清香,母親揉粄脆時還會添入些許的糖,外衣微甜,內餡為蘿蔔絲、蝦米、香菇、肉絲等料所炒成,我就愛這一味。
我獨鍾青粄,年少時媽媽為我特別製作,而今自己已近花甲,她仍為我親力親為,這就是永恆的母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