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使用過的器皿,總是悄悄訴說著前人的智慧;或許時代變遷,有了更便利的取代產物,只能默默地走入幽暗隧道,所幸,還是有念舊的有緣人讓它們迎向曙光,譬如「茶壽」。
圖/梁純绣
生活中使用過的器皿,總是悄悄訴說著前人的智慧;或許時代變遷,有了更便利的取代產物,只能默默地走入幽暗隧道,所幸,還是有念舊的有緣人讓它們迎向曙光,譬如「茶壽」。
圖/梁純绣
文/梁純绣
生活中使用過的器皿,總是悄悄訴說著前人的智慧;或許時代變遷,有了更便利的取代產物,只能默默地走入幽暗隧道,所幸,還是有念舊的有緣人讓它們迎向曙光,譬如「茶壽」。
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來到苗栗汶水老街,信步走進一家商店,眼睛立刻被門口的大茶壽所擄獲:這不是小時候阿公的保溫具品嗎?
記憶的長河回到四○年代──阿公一大早泡好了熱茶,準備耕作之餘,藉著啜茶可潤喉兼提神。茶當然要熱喝才好,但當時的環境,瓦斯、電力都未普及,更不要說保溫杯了,還好,先人運用其腦力加上一雙巧手,就以稻稈一針一針縫出了茶壽,也將溫暖保存起來了。
每當阿公要掀開茶壽時,我會緊緊跟著,他邊倒茶邊說:「喝茶身體好。」但我總嘟著小嘴搖搖頭,自己垂涎的是茶壽裡另外的「寶藏」──煨好的番薯,這也是阿公肚子餓時的補給品,同樣都放在茶壽裡保溫。阿公疼我,他會哄著我道:「先喝苦後回甘的茶,再嘗甜甜的番薯,是人生一大享受啊!」
後來家裡有了暖水壺、瓦斯,再來電熱水壺等各式各樣的保溫杯問世,再後來阿公離開人世,茶壽也在我家消失了。
當年挨在阿公旁,緊盯著茶壽的小孩如今也邁進老年,睽違了一甲子,居然得以再度會晤存有溫馨記憶的器皿,心裡好歡喜!尤其得知八十高齡的店家劉玉英女士,仍持續在編織茶壽以饗愛好者,更有好東西不寂寞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