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中生考大學的推薦甄試或申請入學,各校已紛紛放榜,正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雖然目前國內升學率已高達百分之八、九十以上,不怕沒有學校唸,但要擠進前幾個志願,還真是困難重重。這些年來,我家小孩、親朋友人之子女,也都經歷台灣「教改」後的各種「入學方案」,究竟是「鬆綁」、「減壓」了?還是造成培育下一代的機制更繁瑣;面對更多壓力下的所謂「草莓族」、「水蜜桃族」的無力與無奈?
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壓力」與「成就」有密切的關係,一般情況下(難易適中),適度的壓力可以表現出更佳的成就,但過度(超過其能忍受)的壓力所表現的成就反而不理想,因此做父母的或子女們(學生本身),應該衡酌其條件,瞭解其身心狀況,使其在適當的壓力下表現出最佳水準,而不必強求與別人相比較,所謂:在不同的情況或條件下,是無法比較的,「比較值」也是無意義的(例如:蘋果與橘子是不能相比的)。更何況「行行出狀元」,某些方面的強項(或弱項),並不代表其他各方面的強或弱;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盡了心力?未來應當如何做好準備?思考長遠的發展規畫和實踐能力
建議考生及家長們,「路是無限的寬廣」,雖是老生常談,卻為至理名言,在某些方面的失,也許正是其他方面的得,世間之事本就「禍福相倚」:福至之際,可能已經伴隨禍的來臨,漢、唐帝國及羅馬帝國極盛時期,也許埋下了衰亡的因子。反之,衰敗之時,也是激起振興的契機,這一切,端視個人如何去面對或抉擇。我認識一位朋友,當年考大學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頗為沮喪,只好先去服兵役,退伍之後,重考上進了台大夜間部(當時有日、夜間部),白天工作、晚上唸書,後來學業、事業都很成功,比其他第一次就考取大學的同學發展更順利、更有成就。所以,路是無限寬廣,端視個人如何面對!
中國西漢文帝時有一個很有才華的人賈誼(200 B.C~168 B.C),自覺「懷才不遇」,又因擔任梁懷王太傅,懷王墜馬而死,賈誼自恨失職,鬱抑而終,年僅三十三歲,世人雖寄予同情,但總覺他心不夠寬廣,不善自處於「逆境」。蘇東坡在〈賈誼論〉一文中說:「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殊為可惜!
如果人們能體悟「路是無限的寬廣」,一時的成敗得失,可以當做經驗,卻不必看的太重而懷憂喪志,也許不久之後,必能復振其志,邁向成功。建請考生及家長們卓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