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止觀的教相,含三止三觀,已介紹當體即空的「體真止」,接著繼續說明其他的內容。
止的第二項是「方便隨緣止」,聲聞、緣覺、菩薩都可以依止修持而悟道,所證得的真理是相同的,但論煩惱、習氣,就有斷盡與沒有斷盡之別。假使二乘人因修體真止而悟道,就不須要再應用「方便隨緣止」了。而菩薩應用方便隨緣止,入世俗度化眾生,知一切法相雖空,但有其實質業用,故說是方便。又因能善知、分別眾生根機利鈍而應病予藥,所以是隨緣;心能安於世間,不為世間煩惱所動,故說是止。以上是「方便隨緣止」的意義。
從生死流動的此岸,趨向涅槃解脫的彼岸,都是離世間而偏離出世間的行持作用,所以不能直入中道義。今了知「世間即出世間」、「出世間即世間」,不著兩邊,是名「息二邊分別止」。
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等三止名稱,是依其意義來立名,與前面解釋止的意義(止息止、停止止、非止止)相同,但其相貌不同。
體真止的意義中,因緣假合而空無自性,止息流動的惡念惡行,就是「止息止」;將止心安於無自性空理上,而了達因緣假合的意義,即「停止止」;真理的本身,沒有所謂止與不止的分別,就是「非止止」。
方便隨緣止的意義中,觀照世間假相,清明自在,止息無知的散亂心,即是「止息止」;以不執著無分別的心,對眾生應病予藥,就是「停止止」;於世俗諦上,隨緣應化而不會被五欲所動心,就是非止止。
息二邊分別止的意義中,於生死、涅槃之相,皆不會執取,是名「止息止」;住於般若智慧中,而心緣中道實相的理,是名「停止止」;於中道的理體,安住不動,超越止與不止之別,是名「不止止」。
在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止之三止中,分別具有止息止、停止止、息二邊止的內涵,所以兩者在名稱意義上,似乎是相同的,但在應用的相上彼此是息息相關的。
以上,是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止的內容與止息止、停止止、息二邊止的關係。(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