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藝術歌曲,是將歌曲、歌詞與伴奏都放在同地位,缺一不可。
黃友棣教授曾說:「歌聲將詩句唱出,伴奏則以樂聲來補充詩的境界、增強詩的氣氛,使詩意更為豐厚。」
而兒童的藝術歌曲更需要有如下的幾個原則:一、字音響亮,二、句法活潑,三、詩中有樂,四、聲韻自然,五、曲調流暢,六、節奏明朗……使兒童一接近這個境界,便深深受吸引,然後更藉著富情境的詩意,來鼓舞其想像力,激發其表現力,然後培養其智慧、陶冶其性情。
這一首陽光由黃友棣教授選用林武憲先生的詩作,譜成了兒童藝術歌曲。
陽光 在窗外爬著
靜靜的 無聲無息
幾乎察覺不出日影的移動
陽光 在花上笑著
你說 是陽光使花兒開了
還是花朵教陽光笑得燦爛
陽光 在溪上流著
陽光動了 就著溪水的波光
連滾帶跳 向前奔去。
陽光 在媽媽的眼裡亮著
噢 親愛的媽媽
您就是陽光
在您的眼底有溫暖
也有愛和希望
陽光這首詩,充滿了音樂的律動感,真的是「詩中有樂」。從一開始描寫光影的挪動,慢慢展露歡顏,然後如溪流般載欣載奔,最後才停駐在媽媽眼裡--那兒有最最深情的撫慰--媽媽眼裡亮著的,可不是關愛和瞭解嗎?
先不談音樂的部分,這首詞本身就可以這麼唸的,以中等速度的三拍子節奏:
陽光-在-外爬--著
陽光-在花-上笑--著
陽光-在溪-上流--著
陽光-在媽媽的眼-裡亮-著
陽光-,陽光-,陽光---
陽光-在媽媽的眼-裡亮-著
黃友棣教授的作曲採用柔和穩定的三拍子,這是全曲的靈魂,給人些許搖晃而舒服的感覺。樂句則以「級進」和「模仿級進」,使靜到動到亮起來,自自然然毫不勉強。
音量則使用p、mp、mf、f(弱、中弱、中強、強)與前述的靜到動相互呼應;最精采的則是每句開頭的陽光二字,第一句以四度音程Do Fa(p),第二句六度音程Do La (mp),第三句八度音程Do Do (mf),逐步擴張的音程和音量,使得曲子鮮活光亮了起來,第四句的陽光卻不再擴大音程,而改以主音上的六度回歸晴朗大方,唱出媽媽的眼裡亮著陽光這一條主軸。
結束之前,以重複四句句首的「陽光」,更強調最後一句的深情無限,伴奏以漸弱「主和絃轉位」的姿態,讓餘音裊裊……
五月,陽光的季節,也是母親的季節,我們傳唱這首歌,以曲中的溫馨喜悅,來謳歌人間的美好。
黃友棣教授是小朋友們的「老」朋友,他出生於一九一二年,目前住在台灣高雄。他是一位世界級的偉大作曲家,卻也經常把他的愛心和才華發揮在關心小朋友們的教育上,他主張音樂大眾化、生活音樂化、民歌藝術化,並且在他的創作和著述下一一實踐。
他曾苦讀中國古書、研究古代樂理,為的是開拓中國音樂中的傳統精神,同時又能發展出現代觀點,所以他除了作曲之外,還寫作《中國音樂思想批判》、《中國風格的和聲與作曲》、《音樂人生》、《樂谷鳴泉》等等的理論與實用的著作,真正是融和音樂、文學、教育、哲理於一身的教育家、音樂家和學者,令人深深的敬佩。
幾十年來,台灣地區的音樂比賽總少不了黃友棣教授的作品,可見他的曲子有深度又大眾化,非常愛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