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環保署長李應元因聚餐時吃魚翅,招致輿論批評,沙魚保育再度浮上檯面。環保團體指出,全球每年有一億尾沙魚被宰殺,只為了百分之二價值昂貴的魚鰭,也有取自魚身製成的保健食品,國內應緊盯落實執法。
李應元與政商界友人聚餐時吃了魚翅,他昨天表示,因晚到現場,抵達時魚翅已在桌上,他一度猶豫,但還是吃了,他未來一定會好好自我警惕。他表示平時不會吃魚翅,未來逢這樣的場合,一定會主動提醒大家,不要去點這樣的餐點。
魚翅是中國傳統的名貴食材之一,有些人認為食用魚翅可以彰顯身分地位,且因為魚翅價格較高,捕漁業者為了節省船上空間並帶回更多的魚翅,會殘忍割下百分之二價值昂貴的魚鰭,然後將百分之九十八的魚身丟回海裡。
國際組織綠色和平指出,全球每年約有一億尾沙魚被宰殺,魚翅的高利潤使得割鰭棄身與非法捕鯊的事件層出不窮。而失去魚鰭的沙魚,丟回海裡只能等死,因為無法游行、也無法捕食,當然也可能因失血或成為其他生物的食物等原因致死。
不過,民眾拒吃魚翅,並不全然就能做好沙魚保育,環保團體指出,沙魚肉的價格低,有人製成「沙魚煙」;另外保健食品沙魚肝油的軟膠囊、沙魚軟骨膠囊、沙魚軟骨素等,都是取自沙魚本身。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蔡佩芸指出,目前政府提出的改善方式,包含修訂通過的「遠洋漁業條例」、「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修正」及「漁業法部分條文修正」漁業三法及相關十五項子法規等,僅法律架構面有較顯著進展,但立法後是否有足夠配套措施能落實執行,仍有疑慮。
蔡佩芸說,除了呼籲民眾不要消費、減少供給面的需求之外,遠洋漁業的產業面,雖然目前有相關法規,但如何落實仍需要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