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收容愛滋孤兒中,
德飛拉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她把孤兒院變成一個大家庭,
以孤兒院為家,
大家相依為命,
德飛拉提供學校課本、制服、教室,
並與學校建教合作,
敦聘老師到孤兒院教導他們。
「我的生活不但未被愛滋病童所害,反而使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義,因為愛滋病童也如同一般可愛的兒童一樣,有權利接受良好的照顧與治療。」非洲衣索匹亞沃谷紀念孤兒院創辦人德飛拉女士是兩千五百萬無助孤兒的希望,尤其是愛滋孤兒。
她一生坎坷,丈夫病逝後,女兒也病倒住院,德飛拉遠在開羅工作,聽到消息後趕回家鄉,跪著求醫護人員全力搶救,但還是回天乏術。她傷心欲絕,在將近一年的時間中,她隱居教堂,身著黑衣、黑褲、黑襪、黑鞋,整天待在女兒的墓園內,完全與世隔絕。
發願幫助孤兒
有一天,她腦中浮起一首歌的內容:「沒有你就沒有我」(There is no me without you),自此,她受到極大的領悟,將一張寫著這個內容的紙貼在她女兒的照片上,德飛拉後來寫自傳,就用這句話做書名。丈夫與女兒相繼離世的悲痛之後,她必需重新面對新的人生,在教會的協助下,在女兒的墓園附近的小屋中,收容第一位被遺棄的十五歲援交又染上愛滋的少女。
「當我深入瞭解少女悲慘的遭遇後,我發願幫助被遺棄的孤兒--尤其是愛滋孤兒,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瞭解愛滋的人實在太少了。」
兩周後,又有一位可憐男孩被送到這間愛的小屋。之後,又收留兩位六歲的愛滋寶寶,從此,德飛拉的生活開始轉變,與這些孤兒們真正生活在一起,而被收容的孤兒越來越多,因為衣索匹亞等非洲地區愛滋病流行,愛滋孤兒收容十分有限,加上大家都害怕孤兒傳染愛滋,所以,很多愛滋孤兒被遺棄,不是流落街頭,就是援交、偷竊、乞討或撿拾垃圾餘物等維生,病死街頭更為常見。
找到生命的價值
德飛拉女士散盡所有積蓄,於一九九八年三月在衣索匹亞首都阿地斯阿貝巴,創辦了「沃谷紀念孤兒院」,到去年為止,已收容四百五十一位愛滋孤兒。
從收容呵護愛滋孤兒中,德飛拉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她一再表示,她無法抗拒去愛別人,也在愛別人的行動中,化悲痛為力量,化小愛為大愛,除給愛滋孤兒醫療,還幫助他們回到家鄉或國外的寄養家庭。如果病弱而無法離開的話,即把孤兒院改造成一個大家庭,大家以孤兒院為家,大家相依為命,德飛拉提供學校課本、制服、教室,並與學校建教合作,敦聘老師到孤兒院教導他們。另對於愛滋少女、寡婦,德飛拉訓練她們一技之長謀生能力。
在幫助所有愛滋孤兒的龐大繁雜工作中,德飛拉多次病倒,但她實踐上帝的博愛,施比受更有福,她一次一次的病倒,卻一次一次不藥而癒,在德飛拉女士的身上,讓大家見證愛的奇蹟。
病童的唯一希望
「她無懼於愛滋病童,奉獻百分之一百的愛,在一個沒有希望的非洲地區,她提供希望給那些破碎家庭─縱使愛滋寶寶的父母因缺乏醫藥照顧而病逝,但是至少愛滋寶寶有她收容避免被遺棄街頭,她除給他們溫飽,也給他們教育,更訓練他們一技之長,讓她們和平常人一樣,活出尊嚴、活出希望。」
mory大學公共衛生學教授REV. Dr. Gary Gunderson對德飛拉女士十分推崇有加:「這是兩千五百萬孤兒的唯一希望,她的作用要比全球性的相關會議還要大得多。德飛拉女士,是我們人性與憐憫的榜樣,我們必須幫助孤兒,尤其是愛滋寶寶。我們必須調整世界上重要事務的順序,不只是富有國家的人民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而是全人類的生命都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
憐憫愛滋孤兒,凝聚當下力量,呵護生命與希望,因此被稱為「非洲德蕾莎」,實至名歸。德飛拉的生命故事,深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二○○七年全球熱愛生命評審委員會」的感動與肯定,從全球一千八百九十二件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
出生 1946年7月3日出生於衣索匹亞首都阿地斯阿貝巴,父親是衣索匹亞聯邦法官,共有20位子女,德飛拉是長女。
學歷 高中畢業,擔任大學助理,曾任職電腦公司
家庭 丈夫是一位中學教師,婚後育有兩位女兒,是一個非常快樂的中產階級家庭。1990年,德飛拉的54歲丈夫病逝,長女於1997年12月3日也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