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者】
青年畫家張克齊,一九五○年生於台灣南投,一九七八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從喻仲林先生習工筆花鳥,專事國畫研究,賦有高度才華又能恆心經營,是以著有成就。其作畫態度至為嚴謹,師法古人,亦崇尚自然,更有內在之深思。堅守工筆精緻之格,其創作之勤,成就之高,持重穩實,為台閩畫風之推展,著有貢獻。作品屢獲海峽兩岸、日本等多項獎項肯定,現任教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任中華民國工筆畫學會理事長。
【作者】
蕭錦綿,文字工作者,以散文、詩作、評論見長,曾任中時人間副刊撰述委員、康健雜誌創刊總編輯,現任天下雜誌編輯委員。
【欣賞】
春天,在雲霧飄飄中,滿園盛開的杜鵑、茶花襯托下,對著田田的荷葉發呆,試想;等夏荷花開,誰與爭豔?倏然記起,北宋周敦頤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在英姿花園的萬紫千紅中來回跺步,思忖:世人把牡丹喻為花中之王,總有道理呀!
從黃金海岸,來回開了二千八百公里車程遠赴坎培拉,就是為了牡丹。在臥房、書房、客廳、浴室,各擺上一盆,在春末盛夏之際,濃蜜的花香,豔麗的花朵,不愧為花中之王啊!
可惜,這些遠道而來的嬌客,第二年統統不開花。問了長期研究「植物生命元素」的陳政庸,才知道中秋之後,有「低溫需求」,必須連續一千二百小時的五度C以下氣溫,花芽才能分化。原來牡丹更是需要歷經一番寒徹骨的長時間洗禮。
張克齊可是遠赴洛陽——牡丹的故都,作深刻的觀察和記錄,把牡丹花以富貴之姿,階降分明的次第舖展開來。而牡丹的花色,向來尚紅而輕白。同是富貴家族,亦有貴、賤之分。雖然在畫中只能見色,不能聞香,而看到她的花容,就足以震撼人們的心胸。若再聞到她的香味,敢說是國色天香。
絹本 1995 直徑40cm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