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防部日前表示,奉行已久的「有效嚇阻、防衛固守」國防戰略,在蔡政府上任後轉變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顯示國防部將以往的守勢戰略調為有攻勢作戰性質的國防策略,也就是未來不排除以先發制人的方式,利用國軍現有的各型飛彈選擇對岸具有戰術價值的目標進行攻擊,為國軍爭取更多的反擊時間。
國防部長馮世寬曾在去年先提出「多重嚇阻」,和目前最新定案的「重層嚇阻」有些微差異,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多重嚇阻」傾向被動防禦,也就是侷限在台灣本島的防衛作戰;「重層嚇阻」則屬主動防禦,也就是以台灣本島為中心,透過自行研製的雄二E巡弋飛彈、萬劍彈、無人機、雄三飛彈和弓三飛彈等武器,再一層層向外推進建構台灣的防禦網(向外距離衍生一千公里)構成強大的火網,增加國軍反制力道。
對於國軍來說,將原先的「被動防禦」調整為「主動防禦」,若以純國防的角度來說不能否定其正確性,但某種程度上已構成「挑戰」中國大陸的企圖,對於總統口中所強調的「維持兩岸現狀」其實已有牴觸,長遠看來對於兩岸關係構成嚴峻挑戰。換言之,若純以軍事角度來論並非錯誤,但若以兩岸關係來論,「和平的現狀」已逐漸解離,未來的兩岸可能更為暗潮洶湧。
台灣的國防戰略向來以亞太局勢與對岸軍力發展來做調整,國軍近十年均奉行「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戰略,陳前總統與馬前總統頂多調換前後的位置,但仍以「守勢國防」為主。綜觀當前中國在亞太局勢的分量愈來愈大,美國國力逐步淡出亞太的同時,國防部輕易將「守勢國防」調為「攻勢國防」,雖然純粹從國防角度來說並不能完全否定其正確性,但兩岸關係相當特殊,台灣時常處在美中兩強夾縫中生存,維持與對岸的和平向來是政府的必修課,務實與對岸展開經貿、文化交流,緩解對立情勢才是當務之急,政府在這時候刻意調整攻勢的國防政策,對台灣來說有其風險,為原本「冷和平」的兩岸豎起一堵更高的牆。
宋磊(嘉義市/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