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懸明鏡青天上】 藝術的孤獨

文/江心靜 |2017.03.09
1820觀看次
字級
藝術家江心靜以當代水墨創作〈恣意轉乾坤〉,隱喻人生不斷跨界忠於自己的孤獨。
藝術家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宿命,它們所具備的心理特質,在於孤獨的耽溺,醞釀出與眾不同的孤獨品味。

近年「脫離舒適圈」成了流行語,專家學者鼓勵現代人要勇於改變,離開熟悉的人事物,進入陌生領域,卻少有人談──孤獨,走自己路的孤獨。

孤獨的感覺不是一開始就很強烈,而是一點一點累積。

印象中,在小學一、二年級沉迷在漫畫出租店,走出店門發現天色已暗,看表發現早已錯過應該回素食館幫忙的時間,看漫畫的快感被害怕責罵的罪惡感取代,那種彷彿被全世界拋下的孤獨,從此成了一道緊追不捨的陰影。

最強烈的應該是離開知名大學熱門科系那一天,決心脫離主流社會認同的康莊大道,不過,受到卡繆《異鄉人》啟蒙的年輕人,罪惡感被叛逆的激情取代,同伴產生革命的錯覺,就算是錯,也要進行到底,反而有一種豁出去的輕鬆。

真正的孤獨是在日常生活,例如,站在台中火車站攔人推銷英文教材,或是在文心路夜店的小姐休息室推銷經典歌曲錄音帶,以及一個人在安親班櫃台看赫塞.赫曼的《流浪者之歌》,脫離常軌一點也不浪漫,沒有出路的窒息感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自願的孤獨,如果要精確形容的話,這樣的狀態,一開始沒辦法證明自己難以見人,久了,卻有一種脫離外界眼光的自由,眾叛親離,無法享受人際關係的連結,自然有了更多探索內心的時間。

習慣在社會上橫衝直撞、傷痕累累的孤獨,再回大學念衷心喜歡的中文系,發現還是在外面,身為班上的異鄉人,很多大一必修課都已修過,主要時間在打工,在立法院當會議記錄,這個在系辦布告欄看到的工作,時薪高但時數少,或者當家教,還有就是直銷,同學老師,偶遇的陌生人,都是我銷售或是推薦的對象,私下被同學戲稱為「直銷公主」,大四被公司招待夏威夷海外旅遊,年輕的明日之星。

大學生活過著雙重人生,看似豐富,常常回到推開漫畫出租店那一刻,天色已暗,惶惶然,不能走回虛構世界,也害怕回到真實生活,被世界屏棄在外的孤獨。

這分孤獨感,在環球之旅得到很大療癒,脫離高度同質性以數字為導向的社會,看見那麼多人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自由自在;看清身後那道緊追不捨的陰影,來自功成名就的壓力,雖然無法馬上擺脫,至少腳步不再沈重。

回到故鄉,沒有去上班回到常軌,也沒有利用名氣開咖啡館或帶旅行團創造商業模式,依然保持孤獨,一個字一個字,走向心靈的旅程。很幸運趕上台灣出版業最後的輝煌,大部分學生聽演講會買書的年代;同伴出外演講,我在工作室寫書兼打雜,竟然也累積了十五本書,多奢侈的孤獨,感謝同伴將近兩千場演講的辛勞,站在漫畫店外面的我,終於找到回家的路。

當然,沒有類似閨密的朋友,我的時間總是不夠用;對時間的窮人來說,時間是珍稀資源。

這三年跨界到藝術,早已習慣與周圍格格不入的異鄉人,發現了孤獨的紅利──我的心是一個又一個抽屜,一個抽屜是一個宇宙,每次拉開,總是驚訝其中的浩瀚神祕,星體墜落。

昨天,看到一段話,傳神描繪了走自己路的孤獨,如果你想脫離舒適圈,可以先評估一下:「嚴格說來,藝術家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宿命,它們所具備的心理特質,在於孤獨的耽溺,醞釀出與眾不同的孤獨品味,也在於平復心理創傷的折射能力的高低,也在於經由藝術重新塑造自己生命的能力。」(註)

附註:〈心理創傷與孤獨的折射──論藝術創作的心理特質〉,曾肅良,《美育雙月刊》一三八期,二○○四年二月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