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青埔仔寫真6】 看牛仔的一天

文/蒲公英 |2017.03.09
1528觀看次
字級

農家真的沒有閒人!小朋友長到五、六歲時,便得參加撿柴火行列,到樹林、竹林裡尋找枯枝,帶回家當燃料。另外還要紥稻草(地方人叫做搵草茵,就是把一束束稻草或枯枝折成一台尺長短,中央綁緊,做成像枕頭一樣的草束,堆疊在大灶邊,以供家庭主婦炊煮時做為燃料)。

六、七歲起,大多數孩子都得學看牛、餵豬及其他簡單農事。 只要不是上學的時間,孩子們大多搖身一變,變成一個全職的牧童,這種工作就是台灣人口中的「看牛仔」。

看牛,並不是盯著牛看,這件工作的內容大致上是這樣的:

一大早,先到牛舍(河洛人叫牛稠,台灣許多地方都有大牛稠這樣的地名,例如大園區的大海里,古名就叫做大牛稠,迄今當地人家的門牌編號上,依然寫有大牛稠的地名。新屋區永興里古名叫做大牛欄,大牛欄就是客家話的大牛稠),把牛舍裡的牛糞、牛尿打掃乾淨,以維持牛舍整潔,免得牛生病了。牛是農家最重要的勞力來源,分辨有錢人和沒錢人的方法很簡單,只要看他們家有幾頭牛就知道了。

打掃完牛舍,打開牛舍的門栓,牽著牛去尋找草地;老街溪畔一年到頭有吃不完的青草,正是放牛的好地方。把牛牢牢拴在草地上任牠吃草,勤快的看牛仔可不能就這麼停下來休息納凉,還得努力割「牛草」,就是割一堆準備給牛當晚上消夜。河畔亂石多,雜草零亂難割,而且許多雜草又硬又帶著刺,若割回家牛不喜歡吃也是白費力氣,所以大多都得從農田的田埂上割牛草,一方面也能順便巡視或是維護田埂的完整。

孩子們牽著牛來到河灘青青草地,頑皮的總是一到了河畔,把牛一拴,留著乖小孩看守,迫不及待就溜了,玩得不亦樂乎。黃昏日落,才扛著牛草,牽著牛回家。大人可以一人趕著好幾頭牛走,那是小孩子們佩服極了的本領,沒有放過牛的外行人完全不懂這裡頭學問可大著呢。

如果是冬天,一天的放牛大事就算完工了。如果是夏天,還有一件事必須做,便是割牛草時還得順便割回來一堆「虻仔薰」,蚊子本地話稱做虻仔,虻仔薰是一種草,點火以後慢慢悶著燒,燒出縷縷白煙,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用以替牛驅蚊。夏天蚊子多得要命,如果不替牛點虻子薰驅蚊,牛會被騷擾得無法睡得安穩,第二天工作時精神不濟,「放牛仔」一定會挨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