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 自行車專用道~破風而行 上

文/江今葉、曾依璇、顏伶如、黃兆平 |2017.03.05
7738觀看次
字級
荷蘭自行車專用道規畫完善,和一般道路一樣,有清楚的前行與左轉標誌。 圖/江今葉
為維護交通安全,荷蘭自行車道也會設置專用號誌,讓騎士能清楚用路規則。 圖/江今葉
波特蘭夏季周日封街自行車活動。圖/顏伶如
與車爭道、險象環生鏡頭,是不少紐約客騎單車光景之一。圖∕黃兆平
部分巴黎自行車道未與汽車用道明確畫分,但道路寬闊,無礙安全。 圖∕曾依璇

文/江今葉、曾依璇、顏伶如、黃兆平

自行車王國 荷蘭騎單車我最大

說起自行車,總會想到荷蘭。這個與海爭地的民族,早在一八九○年荷蘭就興建了第一條自行車專用道,根據荷蘭觀光局網站,荷蘭全國單車專用道總長達到一萬七千公里,全球第一。每個荷蘭小孩才剛會走路,就會開始學自行車,因為在荷蘭,沒有自行車就像少了隻腳一樣不便。

荷蘭的自行車數目遠超過人口數,不少人會有一輛以上的自行車,除了日常通勤用的,還會有一輛假日休閒娛樂的公路車,荷蘭人之愛騎自行車可見一斑,即使是在大寒冬,仍可以看見許多騎士包得緊緊的,逆著寒風騎單車。

也因為荷蘭人熱愛騎單車,荷蘭政府也積極規畫各地自行車專用道,不僅特別鋪設適合自行車胎行駛的車道,設有專用的紅綠燈,還有完善的自行車道路標,讓自行車騎士不需和汽車或行人爭道,確保用路人安全。

一個旅居荷蘭的台灣人曾經這麼形容荷蘭自行車盛況,「就跟台灣的摩托車一樣。一樣多,一樣混亂,也一樣擁有最大聲的路權」。荷蘭人一騎上車,脾氣就會大爆發,要是路人不小心走上自行車專用道,遭到白眼或辱罵是必然的,也絕對不會停下來讓路人先過馬路,和平常溫文有禮的形象截然不同。

在環保、綠能逐漸受到重視的現在,荷蘭在二○一四年底率先在阿姆斯特丹北部小鎮克羅莫尼(Krommenie)興建全球第一條太陽能自行車道SolaRoad,產出的電力透過輸電網路傳送,作為街燈、交通號誌、家庭用電、以及有可能會開過這條路的電動車所用。

都市叢林紐約 自行車道別有風情

紐約市是全美最大城市,很多潮流不只走在全美第一、甚至是全球第一。自行車道應也算其中之一。

早在一八九四年,布魯克林區(當時是布魯克林市)的海洋公園大道(Ocean Parkway)已有全美第一條自行車道。算算時間迄今已逾一百二十年歷史。

儘管如此,紐約市自行車專用道迅速發展,也約莫只有十年光景。目前全市五大行政區共計逾一千英里的自行車道,每年還在持續增加中,其中,約四十英里屬於「保護型自行車專用道」,也就是會以停車區或實體護欄隔開車流,不少是設置在城市河岸區及公園內。

其他三種類型,包括直接畫設在馬路上的「自行車專用道」;供自行車騎士與汽車駕駛人使用的「共用車道」;還有引導自行車騎士騎在預先畫設好路徑上的「指示型銜接車道」。

另外,在全球不少國家早已實施公共自行車後,幾經轉折,紐約市自二○一三年也開始啟動單車共享制(俗稱的Citi Bike)。

目前全市約有一萬二千輛單車,七百五十個停靠站,二○一六年已有高達一千四百萬人次使用,每天大約有三、四萬人拿來當交通工具或休閒娛樂。

不過,紐約市每年平均約有二百五十人死於交通意外,超過四千人在交通意外中受傷,包括不少自行車騎士。紐約市交通局推動「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計畫」,期盼降低用路人死傷數字。市政府二○○七年起還免費邀請民眾試戴並發放超過十五萬頂安全帽。

或許是與自行車歷史淵源有關,全球矚目的「紐約市五區自行車競賽」(Five Boro Bike Tour),今年將邁向第四十屆。這項比賽為全美最大自行車競賽,每年吸引全球逾百國、超過三萬名單車健將角逐四十二英里競賽。

紐約市曼哈頓區位於東河及哈德遜河之間,不少自行車道是沿河興築,風光明媚,就連觀光勝地的布魯克林橋上也是人車分道,而中央公園內自行車專用道,則是暢遊公園最佳方式之一。

紐約自行車騎士風格也是一絕。時髦騷包又有個性的紐約客,搭配舊車改造的個人獨特車款,更增添紐約城市獨特性。當然曼哈頓擁擠道路和險象環生的情形,增添單車騎士不少危險,而全市自行車道複雜程度及一年近四個月處於攝氏零度以下天寒地凍氣候,都是美中不足之處。

改善空汙發展觀光 巴黎冀成自行車首都

巴黎市近年的冬天苦於懸浮微粒空氣污染,主要污染源之一就是汽車排放的廢氣,市政府為此擬定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柴油汽車進入市區、增設行人徒步區,以及擴大推廣自行車代步。

在巴黎,開車意味塞車;地鐵雖然方便,但空氣品質太差,尖峰時段又擁擠;公車網路密集,但必須配合班次時間表。扳指一算,除了雨天不便以外,自行車似乎是最自由、便利又省錢的交通工具。

因此,在上下班時間的馬路上,常可見到巴黎人穿著西裝或洋裝,套上一件確保安全的螢光背心,戴著安全帽,踩著鐵馬安然騎行在專用道上;有些白領女性穿著平底鞋踩踏板,會另外備好一雙高跟鞋,到了辦公室再換上。

二○一五年,法國的自行車專用道使用率比前一年增加百分之八,公共自行車系統Velib’租用率也提高百分之十三,顯示自行車是越來越受歡迎的交通工具,法國強制自行車前方要裝設白色照明,後方要裝設紅色警示燈泡,腳踏板前後和輪胎要貼上橘色反光帶,以提高可視度,還要有必不可少的車鈴。

巴黎市預計在二○一五年到二○二○年之間投資超過一點五億歐元(約新台幣五十點五億元),把自行車專用道從現有的七百公里延伸為兩倍長,並增設自行車停放區,目標是成為全球自行車首都。

趁著自行車風潮不減,巴黎所在的法蘭西島(Ile-de-France)和西北部的諾曼第(Normandie)相關單位,甚至考慮於二○二○年之前完成一條沿著塞納河岸、從巴黎連接到勒哈佛港(Le Havre)的自行車道。

這條長達四百三十公里的路線一旦成真,法國人和觀光客將可從巴黎騎自行車直達勒哈佛港,不僅可在法國人喜愛的海灘遊玩,沿途還可探訪開車或搭火車不會經過的小鎮,可望成為開發自行車旅遊的範例。

波特蘭單車風氣盛 上下班騎不夠周末封街騎過癮

每次有「最適合騎腳踏車城市」的類似統計,不管是美國國內或世界各地,波特蘭總是榜上有名。在波特蘭,騎腳踏車上下班的居民人數比例為百分之七點二,約有一萬七千人,遙遙領先僅有百分之零點五的全美騎腳踏車通勤人數比例。

以時間的角度來看,騎腳踏車上下班的趨勢,在波特蘭越來越普遍。如果比較二○○○年與二○一○年的腳踏車通勤人數,會看到高達百分之二百三十八的大幅成長。每逢上下班時間,可以看到全身穿著自行車專門裝備的騎士穿梭街頭道路。

由於騎腳踏車通勤相當普遍,不少公司還設有淋浴設備與更衣間,讓員工抵達公司之後可以沖澡、換裝。

俄勒岡州氣候陰冷且多雨,為了讓民眾在方便且安全的環境下騎腳踏車,波特蘭大都會區廣設自行車專用道,總計約有三百五十英哩(約五百六十公里),許多路段的自行車專用道漆成醒目的綠色,讓汽車駕駛人方便辨識。在等候紅燈的路口區域,自行車專用道與一般車輛使用的道路之間,地面上還有著「Wait Here」(在此等候)的大字,提醒汽車駕駛人不要「侵占」進入自行車專用道的專屬空間。

為了讓喜愛自行車運動的民眾騎個過癮,從二○○八年開始,波特蘭交通局舉辦名為「周日公園大道」(Sunday Parkways)的大規模封街活動,夏季期間每逢周日,整個城市分為東西南北不同區域陸續實施道路管制,禁止任何車輛通行,把所有道路讓給民眾攜老扶幼騎自行車出門,馬路兩旁則開放攤販販賣食物,沿途公園還有露天音樂演奏。根據統計,平均一場「周日公園大道」的活動,參加人數都在二萬四千人左右。

從二○一五年秋季開始,為了提高自行車專用道的安全,波特蘭進一步朝向「保護型自行車專用道」(protected bike lane)努力,未來將逐步以柵欄或矮牆隔開自行車專用道與一般車道,讓自行車與汽車的交通安全都能獲得加分效果,達到雙贏局面。

本版專題節錄自《全球中央》雜誌二○一六年二號

http://www.cna.com.tw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