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的名稱,已說明相待的意義,接著說明絕待的意義。
2.絕待止觀的意義
絕待的止觀,可從橫破、豎破兩個角度來論述。橫破者,破修止觀中,對止息義、停止義、對不止義,產生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等偏執。如龍樹菩薩在《中論》論述中道實相的偈語:「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又豎破者,從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等四項來說明。不斷的生死輪回,名「生生」,無止觀意。破除生死的生,而進入涅槃,名為「生不生」。從真理實相(空)中,廣做佛事,名「不生生」;如登地的菩薩於人間,興建水月道場,大作空花佛事一般。不入生死、不著涅槃,不著兩邊,名「不生不生」。
真正的絕待止觀,是超越橫破、豎破的層面,超越人為思議的角度;超越惑、業、苦三道,也超越教理、觀行、証相;更超越有為止觀、生死的止觀、思議的止觀;非言語可說,非心識可解,無名無相,是名「絕待止觀」。
絕待止觀,又名「不思議止觀」、「無生止觀」、「一大事止觀」。譬如虛空,不因小空,名為大也。止觀也是如此,不因愚亂,名為止觀;無可對待,獨一法界,故名絕待止觀。如:《維摩經》云:「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故。」換言之,絕待止觀,是佛法的全一世界,是真理實相的智慧也。
3.止觀的異名
止觀的異名,在諸經論中,或稱遠離,或名不住、不著、無為、寂滅、不分別、禪定、棄、除、捨等,都是「止」的不同名稱。而稱知見、明識、眼覺、智慧、照了、鑑達等,都是「觀」的異名。
4.止觀通三德
三德,指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止觀與三德共通者:止是斷除的意思,與解脫德相通;觀是智慧,與般若德相通;止觀者,是捨離一切相,與法身德相通。
又,止息止是止的善,禪定門所攝,通解脫德;停止止是行善,觀門所攝,通般若德。非止止,是義理所攝,通法身德。而貫穿觀,是止的善,禪定門所攝,通解脫德;觀答觀是行善,觀門所攝,通般若德;非觀觀,則是義理所攝,通法身德。
以上,是釋名章中,對止觀名稱的四種簡單論述。(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