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馬勒生於一八六○年奧地利統治的波西米亞。他在童年時期就顯露音樂天分,六歲開始參加鋼琴比賽,十五歲成功考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先後學習鋼琴、作曲及指揮。為了擴大自己的視野,他還在維也納大學另外進修歷史、哲學和音樂史等課程,同時聆聽當代作曲家布魯克納講課,向同時代的音樂家理查‧施特勞斯學習,並且和沃爾夫結下了友誼。
馬勒在學生時代就積極從事指揮活動,畢業後相繼擔任萊比錫、卡塞爾、奧爾米茨等地劇院的指揮。與此同時,他利用劇院的淡季進行音樂創作,最終完成了十部交響曲、四部樂隊伴奏的聲樂套曲和清唱劇等,不但成為偉大的指揮家,也創作了不朽的名著。
在交響曲的創作形式上,馬勒傾向結構宏偉而規模龐大的構造,往往需要大型的交響樂團才能完整的演奏他的作品。個人風格方面,他延續維也納古典交響樂的傳統,用鮮明的形象題材注入民間風格,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表現手法。
馬勒年幼時因為家貧,十四個同胞手足之中只有八人存活;成年後又被迫接受最心愛的大女兒不幸夭折的事實;人們對猶太人深重的偏見;加上波西米亞人被日爾曼人和奧地利人的歧視和壓迫,讓他的心靈和精神上承受巨大的痛苦,這一切都反映在他的音樂作品之中。
馬勒的交響聲樂套曲《大地之歌》被譽為他最傑出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深刻表達了馬勒對理想世界的憧憬和盼望,同時宣洩一貫纏繞他的煩惱;更深入的探討,可以發現他對人生意義和死亡的看法:
第一樂章充滿悲苦,「生是黑暗,死也黑暗」的歌詞重復出現,大地的永恒和人生的苦短成為強烈的對比。第二樂章則呈現悽楚哀怨,牽動演繹者和聆聽者憂傷的情緒。第三樂章是明朗地歌頌青春的美好,對生命抱著積極的活力。第四樂章為愛情的甜蜜,就像春風輕拂面頰,清新明媚。第五樂章與酒息息相關,可以感受一種意志消沈的時候借酒逃避現實的心情。第六樂章是整部作品長度的一半,也是重點部分。在這段作品中,馬勒顯現出對死亡的矛盾、對人世的眷戀和對生命的豁達。
一九○七年馬勒受邀到美國擔任紐約愛樂樂團指揮,此後經常來回歐美兩地。一九一一年因為心臟病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