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紹連
河岸背景
詩的創作要像一條河流,需具備三項努力的要件:水源,流向,河岸。(1)水源,是指詩作的質和量,水質好不好,水量夠不夠豐沛,詩質當然是指詩的品質精不精純,詩量是指詩的創作量多不多、廣不廣、深不深。(2)流向,是指詩創作的過程、流域、方向,這當然包括詩創作風格的形成及轉變,如何繼續往前走,要走到哪裡去,開創什麼格局。(3)河岸,是指創作的題材、生活、人際、發表環境、現實事務的處理。任何創作一定要有岸,上岸才有讀者,作品才算完成,否則只在自己的河中漂流,像河中的水仙,自我欣賞自我憐愛而已。
我在小學任教,也等於我靠岸、上岸,找一個定居地,體驗岸上人民生活的事務。這時候也是我以小孩為主題創作的時期,時間很長,不管散文詩或分行詩都寫了許多有關小孩子的事。當然,這裡也是我的家鄉,所以增加了許多以小時候回憶的題材。基本上,我是一個植物性格的人,房子在哪裡工作在哪裡就定居在那裡,不喜愛換地方換工作到處遊走。而回到沙鹿家鄉,更是離不開了。那麼,生活是土地,人是植物,而創作則屬於形而上層面的精神,精神像是一條河,在心中繼續流著。
回憶中的家鄉,小時候的河流很小,叫做竹林南溪,平時是水淺,只有大雨及颱風天才會漲滿溪水,有時水災。我家就住在溪旁,溪邊有口井,叫做番婆井,溪上有座橋,叫做番婆橋,何以稱番婆,原來我住的鄰里也喚稱番婆社,追溯源起,是平埔族的聚落。
這麼一條有歷史跡的溪流,現已被鋪蓋為停車場,番婆井掩埋,番婆橋不見。但我記憶仍在,小時候常看見媽媽在溪底石頭上洗衣,我幫忙拿衣服,我也幫忙到番婆井拉繩索撈起水桶,提水回家,這都是小時候常做的事。人民的生活都在河邊進行。河岸溪邊,給我的印象就是生活的園地,小孩在溪底淺的地方戲水,大人在深的地方釣魚,岸上就是廟宇,拜拜時、過年時非常熱鬧。我早期創作的第二本詩集就叫《河悲》,全書描寫依靠河流而生存的夫妻,表現人民生存的苦痛,有一些意象和背景是來自於這些記憶。可見,創作是河流,而內容是來自岸上生活的記憶。
關於我詩創作的背景、地理環境,有河的地方,小時候是沙鹿的竹林南溪和竹林北溪,到台中市區讀書時才遊走柳川、麻園頭溪、綠川,這些市區的河流都充滿了人文特色,都市的文化就在這些溪流的兩旁或附近。而我在好幾年前從學校退休,騎著單車、帶著單眼相機,單獨一人開始走踏鄉里巷弄,在細節裡認識居地建築和人民生活,過著這種三單的日子。什麼是三單?單人、單眼、單車。因為單車方便,也可當做健身活動,所以騎到鄰近各個鄉里去,上山下海,例如上到大肚山,下到大甲溪、大肚溪等河邊,甚至到出海口的漁港堤岸邊、溼地等等。這些地方都增進了我對河水的意象捕捉和感觸。
另外,也在自己的家鄉發現了一條還能保持生態的溪流,叫做南勢溪,在上游現今仍可看到溪中種植空心菜,居民洗滌衣物,中下游有釣魚者,這種情境如世外桃源。基本上,我認為一位創作者,必然是要關懷生活、關懷生態、關懷未來。所以我雖然以創作為河流比喻,但上岸仍是必要而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