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人間社記者王淑慧
摩鳩羅毘文沙尊者(右)。
《佛教美術圖典》英文版予僧王
主席團慧傳法師(左)致贈
南北傳僧信訪巴利大學進行交流。圖/人間社記者王淑慧
【記者妙熙仰光報導】「弘揚佛法是我的事。」緬甸僧王鳩摩羅毘沙文說到:「有此信念才能結合南北傳佛教,一起為世界和平而努力。」雖屬不同國度,卻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提倡的「佛教靠我」理念契合;目前「兩岸南北傳佛教融合交流訪問團」正踏上南北傳攜手弘法之路。
十六日,參訪僧王鳩摩羅毘沙文的國際禪修中心、全國上座部國立佛教巴利大學,以及第六次經典結集的世界和平大塔。
僧王鳩摩羅毘沙文是緬甸五十萬僧侶的大導師,他提到緬甸成立僧伽委員會,制度完整,使得佛教能不斷的擴展。輪值主席淨耀法師也回應,佛法沒有南北之分,只有解脫道與菩薩道上發心的區別,除僧眾外,也應重視四眾弟子的弘法功能。
目前,緬甸有兩所佛教大學,一座位在仰光的巴利大學,成立於一九八二年。一座位在瓦城的僧伽大學,創辦於一九八六年。
巴利大學校長鳩摩羅尊者表示,二○一四年在靈鷲山教團創辦人心道法師安排下,曾到過台灣佛光山,並與佛光、南華大學交流,當時他了解星雲大師一生弘法的艱難時,感到非常震驚,至今難忘。
巴利大學全以佛學為主,有七個必修系所,律藏、經藏、阿毘達磨、三藏巴利文、三藏緬文、三藏英文,以及弘揚部。一旦讀到研究所、博士學位都必須精通緬文、英文和巴利文。
兩岸教界聯訪 融合示範
緬甸全國電視台Skynet up to date和Skynet budda 特來採訪報導,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祕書長覺培法師受訪時提及,這次是兩岸佛教界首次聯合進行南北傳交流訪問,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兩岸都能融合之旅,未來南北傳也能共同攜手為佛教努力。
再來,此次兩岸訪問團帶領四眾弟子前來,尊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為佛教做出的貢獻,期盼南傳的佛教國家除重視比丘外,也應提升比丘尼和信眾的地位,擴大對社會國家的影響力。
小檔案
緬甸僧伽委員會
緬甸獨立後,調查發現全國有九大僧派,為取得共識,1980年首次召開和諧大會,訴求僧事僧決的自主性,會中促成國家級的導師委員會,即「僧伽委員會」。
為此,僧眾們先在各村、各城、各省成立地方委員會,從第一次會議的20萬僧侶中,票選出1427位全國委員代表,再遴選47位高僧,這當中選出國師僧王。
組織中,1名擔任執行長,其他45人分成判決法庭、僧事法庭、僧伽教育等事務。如有重要議案,將由委員會到中央政府提案運作,緬甸佛教人口因此成長至85%,僧侶至2016年達到了50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