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年一月七日,台灣中央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南京大學三校校長共同簽署〈關於舉辦「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的協定〉,略謂三校將本「平等互惠,廣泛交流,共同發展」之原則,輪流承辦論壇。
去年十月間,由南京大學人文社會高級研究院及中國語言文學系承辦之第一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假南京華東飯店召開,會議主題是: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傳統及變革。議程兩天,計發表九十四篇論文。
我從一九九三年起曾多次前往南京,雖然八月才來過,但由於仍在休假中,而且系裡有同事多人報名與會,我決定同行;南京大學中文系的朋友在八月間知道我將要再來,希望我提早到,到他們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作一系列演講。我欣然答應,準備了三個題目,連同要在論壇發表的論文,帶著度假的心情來到南京。
就在論壇即將舉行之際,學校蔣偉寧副校長來了一個電話,略謂幾位行政主管公務忙碌,無法出席論壇,囑我領團,代表學校;這臨時加身的任務,讓我無法再以度假的心情與會,我必須在開幕式上代表學校致詞、必須作一場主題演說、必須和二校協商下一屆在台灣中央大學舉辦的諸多事宜、必須在閉幕式中象徵性的接下傳承的棒子。
初步協議是:第二屆論壇形式比照第一屆,以建立傳統;時間暫訂於二○○七年的十一月間;主題是「學科的互動與整合」;至於論壇的規模及論文篇數等,則由承辦的中央大學衡諸主客觀條件來決定。
我在返台之後的數天內,給學校提交了一份有關第二屆的初步協議備忘錄,在那個基礎上進行多次的校內會商,決議以中文系為承辦單位,積極籌備。三月間,南京大學方面建議三校派代表在香港中文大學會談第二屆的相關事務,中文系建議由我出席,學校另派文學院熊秉真院長參加。
四月十六日下午,在中文大學行政樓祖堯堂,包括三校人文教研方面的重要人士,以我草擬的計畫書為本,針對學科的互動與整合展開一場深度的對話。咸認為,不管從高校教育行政或學科發展的角度來看,學科越界都是普遍現象,甚且可說已是學術主潮,特需要集群智群力來詳加探討。我在計畫書中也提及本學科領域的專題研究,如能導入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將可豐富學科內涵;這方面長期都有人努力實踐,不同學科的經驗可以相互參照印證。
熊院長轉述港台二位中大校長前此談話中提到的「典範轉移」,於是命題的層次拉高到學術史因學科相互影響所造成的典範轉移,以及學科內部因觀念與方法的激盪所形成的變化。這些均將成為今年十一月在中壢中大校園熱烈討論的議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