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良「TGH台灣神手」。圖/勞動部雲嘉南分署提供
文/記者杜憲昌
拿起寶特瓶,用左手旋開瓶蓋,再湊近嘴邊,啜一大口。全然與常人無異的動作,如果不是右肢下臂那黑色的手太過顯眼,實在很難讓人注意到,眼前這人的右手,竟是義肢。
四十六歲的張憲良原本是位模具工程師,高職畢業後就進入沖壓模具的工廠上班,三年前在維修模具時誤觸開關,右手被急速下落的沖床壓住,上百噸的重量,幾乎斷了他整個手掌,雖然經過三次清創手術,但終究沒能保住殘肢,第四度從開刀房出來,右手前臂以下竟已從此空虛。
無法工作,家庭經濟頓失依靠,張憲良一度意志消沉。但看著為他擔心的家人,他知道,受到傷害的不是只有自己,身為一家之主,他其實是沒有太多自怨自艾的權利,必須要設法突破逆境,不只為自己,也要為他愛的和愛他的家人。
張憲良想到,要再站起來,首先必須讓過去賴以維生的右手不再「空虛」。他靠著以前就讀高職機械製圖科學到的底子,再自修學習電腦,模擬國外的機械手臂,設計並以3D列印義肢的各式零件,透過勞動部雲嘉南分署南方創客基地李建佑老師的協助改良,同時從網路上找到工程師陳俊志幫忙機電感應模組的程式設計,自助人助開發出第一代的「台灣神手」義肢,並且在有了第一步的成功之後,又在網路上成立社團,大方將設計圖、電路圖、程式碼及製作過程等,公開在「台灣神手開源義肢」網站和臉書頁面,提供其他創客同好透過這個平台來共同協作,也讓更多需求者可以建構適合自己的電動義肢。
張憲良說,受傷之前,他從沒想過自己要做什麼,是失去了之後,才開始思考自己到底還能做什麼。他的岳母也是因為沖床作業受傷斷指,過去他其實並不真正了解到底有什麼不便,現在他卻非常能夠感同身受,更希望可以幫助許多像他一樣的人找到出口。
張憲良不忘勉勵所有人,「遇到挫折的時候,不要想不開,而是要去想,上天給的這些挫折,或許正是要讓你思考往後該有的出路……只要有心、肯做,即使是慢,終究會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