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 懂得安排時間的孩子 不無聊 文╱沈佳慧 |2017.01.08 語音朗讀 196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做黏土是個能打發時間又有創意的好活動。圖╱樂木文化提供 冬天堆雪人。圖╱樂木文化提供 坐在草地上享受陽光和發呆。圖╱樂木文化提供 文╱沈佳慧 在德國放假的日子裡,我喜歡坐在落地窗前,看著社區裡的孩子玩耍,他們經常成群結隊,從這家玩到那家,再從那家玩到更遠的那一家,或者,總有幾個孩子,默默地坐在地上發呆或畫畫,感覺很舒服自在。 我常想,為什麼亞洲的孩子,無法玩得如此自在,而且總是不斷穿梭在一個接著一個的活動或學習課程裡? 其實,夏令營、冬令營的收穫,有時候沒一個暑假待在家裡花園的豐富呀! 住在我們家斜對面的揚,比小K小兩歲,是附近鄰居中,與小K年紀接近、也比較玩得來的男孩,總是在放假的時間或放學的午後,來按我們家的門鈴。 「Monica妳好,」揚總是很有禮貌地問我:「今天小K有空嗎?我可不可以來你們家跟他玩呢?」 「當然好呀!不過你得先告訴你的媽媽,你在我們家,否則等一下他會找不到你喔。」這是德國的「紀律」,孩子必須自動告知父母親自己的去處。 「好。」然後就看見他咚咚咚地跑回家,三分鐘後,抱了一堆玩具就來了。 我經常偷偷觀察小K和揚玩耍的情形。 有時候他們不一定會玩相同的玩具,大多數的時間是交換玩具,而且不衝突地玩著,一邊玩一邊聊天,有意見相左了,就大聲吵一吵,過一下又恢復和平。 有時候,兩個調皮的小男生,在我們家或他們家花園裡,神祕地抓著一大堆蚱蜢、昆蟲觀察、討論,接著就跑去找爸爸們問東問西,儼然自己弄了個自然教室般的了不起。或者,搬了一大堆實驗用的玩具,把院子裡的花草,染成到處是奇怪的顏色,接著還會一起開心地跑來告訴我,他們做了一個多麼偉大的實驗、樹葉怎樣可以染成藍色……等等的「實驗結果」。 讓我覺得很神奇的一點是德國小孩總是知道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 有時在社區裡,相約騎單車,可以玩上一個上午;溜直排輪,可以溜一個下午;一個人、一顆足球,可以消磨許多時光;有時候在自家花園的小沙坑,專心地挖一個下午的沙;大一些的孩子,有時會捧著故事書,在花園的草地上閱讀起來;夏天裡放一盆家庭式游泳池、一隻大陽傘,就可以泡一下午……。 有童年沒成年? 擁有許多「空白」的時光,對德國孩子來說是一種常態,因為就算不放假也有很多「空白」,父母不安排他們上補習班,也不會因為怕輸在起跑點而安排他們學很多的才藝,因此,他們從小就必須學會安排自己的空白時間。 這種現象常讓我在台灣的友人們大呼羨慕而且不可思議,有些則認為這些小孩真浪費時間,我自己則認為這是一種環境的影響和大人給孩子的空間。 以長長的一生來說,可以無所事事又快樂的時光,也應該僅有童年而已吧,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場想想,你會希望有一個怎樣的童年時光?會希望自己在永遠無法停下來的學習環境下,度過童年嗎?在德國很多父母親是博士,但卻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將來也是博士,反而讓他們更自然、更自由地發展,有些還送孩子進森林小學。在台灣、在中國,卻多的是自己不是博士的家長,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博士,或者念更多的書,將來才能出人頭地。 我很深刻地記得有一個大陸北京來的朋友跟我說過:「外國的孩子,有童年沒成年。」這是很明顯的東西方觀念差異。 德國人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親只能協助他們找到方向,沒有權力勉強孩子,他們認為只有讓孩子從小擁有自由的空間,孩子才懂得如何為自己做決定,這樣的孩子,也才能夠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 (摘自《沒有邊界的教室暢銷增訂版》,樂木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沈佳慧 曾任中廣外製廣播節目企畫、執行製作;環宇電台新聞記者、播報及環宇電台旅遊節目《漫步天涯》主持人。目前專職寫作、演講,常受邀各大單位分享親子教育觀點,期能貢獻一己之力,讓親子教養更得心應手,也能藉由不同的國際視野開啟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 另著有《幸福雞湯》、《戀戀奧地利》、《大手牽小手,世界玩透透》、《旅行是最好的教養》等書。 前一篇文章 獨處的智慧 你能跟自己好好相處嗎 下一篇文章 出家心情 遍參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畫中有話】具象化我的內心世界【一舉兩得】功利性步行【此情此景】茉莉花【愛與犧牲】犧牲的媽媽 愧疚的女兒【小說賞讀】引路人:特納【職場心法】同理自己 也同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