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實體書店衰微
特色獨立書店崛起
台北市重慶南路書街全盛時有一百多家書店,近年只剩二十家,有三十年歷史的金石堂忠孝店也吹起熄燈號,現在僅剩的實體書店,有的為了生存轉型賣咖啡餐飲,或面臨倒閉,不過在文化部扶植下,近幾年特色獨立書店正在崛起。
在重慶南路四十多年的儒林書店,二○一二年九月歇業;經營三十三年的天龍圖書公司董事長沈榮裕表示,為了生存只得在書店拓展咖啡廳;而新陸書局也要改成麵包店,書店經營確實面臨危機。
網路化是造成實體書店式微原因之一,自從有亞馬遜、博客來等網路書店後,改變讀者消費習慣,也改變書店經營模式。不過喜歡「翻書」、「逛書店」的民眾還是大有人在,目前實體書店經營最有規模、屬大型連鎖書店以誠品為主。
誠品以複合式商場模式概念經營,成功將買書、逛街一次整合,但也有民眾只喜歡單純的閱讀氛圍,而現在正慢慢崛起的則是有特色的獨立書店。
文化部從二○一二年起將獨立書店納為政策關懷對象之一,包括推出獨立書店地圖、訂立輔助政策,首度將獨立書店納為文學閱讀推廣重要據點之一。另外,文化部也結合文創產業圓夢計畫,鼓勵青年返鄉開設書店,提供創業基金。
二○一三年通過八件提案,包括花蓮秀林鄉第一家造福部落學童的書坊、桃園平鎮市結合在地文創商品、台中沙鹿的童書坊等,獲得補助成立的多元主題書店,帶著不同的文化種子與選書視野,在各地生根繁衍。
目前台灣也評選出十大獨立書店,包括台灣第一間推理專門書店「偵探書屋」;以「知識的流動與普及」為初衷「永樂座」二手書店;一對七年級夫妻,因嚮往古代文人晴耕雨讀的「晴耕雨讀小書院」;二○一三年五名男子在高雄開的「三餘書店」。
這些興起的獨立書店也帶動觀光,更成為社區居民的據點,為實體書店帶來新的走向。
美鮑威爾書店發光發熱
靈活經營突圍
規模排名美國第二大的疆界連鎖書店,由於不敵網路書店的競爭,二○一一年初聲請破產並關閉各地分店。根據美國「書本業研究團體」統計,在二○一一年中,實體書店的銷售,比前一年縮水百分之十二點六。
但擁有四十多年歷史,被視為波特蘭當地代表特色之一,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獨立書店鮑威爾書店,卻能讓讀者感受到書本的「真實感」,享受走在一排排書海之間的「臨場感」,若有問題則可詢問店員,這正是鮑威爾書店持續獲得消費者青睞的重要關鍵。
第三代負責人艾蜜莉.鮑威爾接受《俄勒岡人報》訪問說:「人們喜歡實體物件,也喜歡閱讀,我們能夠迎合大家的喜好;從某種角度來看,純粹只靠網路的零售商,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麥可.鮑威爾一九七○年在芝加哥大學就讀時開起書店,已退休的油漆承包商華特.鮑威爾在暑假期間赴芝加哥探望兒子麥可,竟對書店經營產生高度興趣,回到波特蘭後,一九七一年也在市中心的「珍珠區」開了自己的書店。
一九七九年,麥可決定協助父親經營書店,父子共同打造不同風格的書店,店裡新、舊書在書架上並列排放,讓消費者自由選購,全年無休,員工都是知識豐富,而且熱愛閱讀的愛書人士。
如今,除了旗艦總店「書本城市」外,鮑威爾書店在波特蘭地區有三家分店,平均每天有八千人次上門。「書本城市」是觀光客到波特蘭的必遊景點之一,民眾需要拿著店家提供的店內地圖,才不會迷失在浩瀚書本叢林當中。
此外,鮑威爾書店長期捐書給波特蘭地區的公立圖書館與學校,及文學組織、人權團體、醫療宣導團體、小型出版商、藝術團體、作家團體、媒體機構等。
Details男性雜誌網路報導形容,鮑威爾書店是「有了靈魂的亞馬遜網路書店」。書店也在一九九四年推出Powells.com網站事業,舉辦許多活動,讓喜歡書本的人徹底著迷,使鮑威爾書店繼續發光發熱。
俄出版業陷惡性循環
閱讀人口流失
俄羅斯目前也遇到嚴重的實體書店經營困境,但是問題卻和台灣有點不同。靠著快遞運輸業發達,網路購物所建立的「宅經濟」在疆域廣大的俄羅斯其實發展空間尚稱有限。俄國書店主要面臨的問題在於民眾的閱讀興趣愈來愈低,而書店租金愈來愈高。
曾幾何時,俄國地鐵上大家低頭看的都不是書而是手機螢幕。二○○七年全俄羅斯民調中心(VTsIOM)調查,有百分之六十二的民眾經常閱讀文學作品,只有百分之十五的人承認,自己從來不讀書。俄羅斯新聞社(RIA Novosti)還報導稱「俄羅斯仍是世界上最愛閱讀的國家」。
電腦和網路的出現破壞了俄國文學生存環境,二○○八年調查顯示百分之四十的俄國成年人,一整年沒買過一本書;二○一三年全俄羅斯民調中心公布,百分之四十四的受訪者一年裡沒讀過一本書,甚至有百分之三十二的人對讀書沒興趣。這對出版業和書店而言,在少了讀者支持的情況下,日子愈發艱難。
另因店面租金日趨高漲,出版商兼法蘭斯特書店創辦人庫普里亞諾夫表示,在莫斯科「這個全俄羅斯閱讀率最高的城市,竟然僅剩下二百二十六家書店,而莫斯科人口約為一千二百萬,相比之下法國巴黎人口只有莫斯科的五分之一,書店卻有七百家」。
在蘇聯時代,書店不但不需要付租金,有時還能得到水電補貼。俄羅斯出版商協會副主席費里莫諾夫說:「現在書店要付的租金和稅費跟賣烈酒的店一樣高。」於是,書店與出版環境出現惡性循環。
俄羅斯聯邦出版與大眾傳媒署調查二○一四年的俄國出版狀況發現,俄國的圖書和手冊出版量創七年來新低,而現在在俄羅斯,超過一半的書發行量不到一千本。
根據俄媒報導,二○一五年七月,莫斯科又開始徵收交易費,這無疑是增加書店的負擔。
有些出版商與書店企圖轉向電子書銷售,不過在盜版猖獗的情況下,利潤超低的電子書只會逼迫出版商和書店走向死路。
一些書店為了自救開始採取靈活經營的策略,許多連鎖書店開始專注環境的個性化與特色化,以培養忠實客群。有些書店甚至走向複合式經營,結合俱樂部、咖啡店或提供演講空間等,還有二十四小時的書店應運而生。
庫普里亞諾夫表示,政府若不採取措施鼓勵民眾閱讀,並把閱讀做為一種教育手段,人們的興趣將會一直減少。「假如我們在這一代輸掉了這場戰鬥,我們的未來就令人擔憂。」
二○一五年六月,總統普丁簽署了法令,將二○一五年確定為「文學年」,希望喚起俄國民眾對於文學和閱讀的關注。
英需正視的文化危機
書店接連收攤
閱讀是英國的悠久傳統,出門度假經常人手一書,耶誕節送禮書籍也常是首選,書店快速消失令不少愛書族感到憂心。根據統計,自二○○五年以來已有至少五百家獨立書店歇業,目前剩下不到一千家。
英國書店協會執行長賈福雷(Tim Godfray)指出,書店是文化與社區的樞紐,對地方的經濟發展扮演重要角色,政府與一般大眾現在不採取行動,未來的書店、出版業及閱讀本身,都將面臨危機。
書店快速關閉的原因包括昂貴的店租、亞馬遜網路與超市提供價格便宜的書籍,以及電子書普及等。據市場調查公司YouGov的報告,二○一一年每四十名英國人就有一個人的耶誕禮物是Kindle電子書,一九九五年亞馬遜網路書店成立,控制了百分之九十的電子書市場。
獨立書店Daunt Books創辦人丹特(James Daunt),二○一一年出任英國目前唯一大型連鎖書店Waterstones總經理,經過不斷的努力,Waterstones連年虧損的情況可望改善,明年春天可達到損益平衡。
丹特直言,和亞馬遜競爭幾乎是項「不可能的任務」,讀者上網下單,書籍很快就寄到,而且售價比書店便宜很多。但根據書店賴以為生的實體書銷售量統計,去年十二月Waterstones的實體書銷售量竟成長百分之五,令出版業大感振奮。
研究調查指出,許多消費者仍偏好到書店找書,去年在倫敦市中心重新整修開幕旗艦店的Foyles執行長胡森(Sam Husain)認為,書店內知識豐富的員工是吸引消費者上門買書的關鍵,也是實體書店與網路書店不同的要素。
Foyles旗艦店經理克勞斯(Jeanette Cross)說,要吸引顧客進門,要創造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環境,此外也必須擴大販售的商品,例如在童書區安排玩具,旅遊書區販售地球儀、指南針等。
Foyles旗艦店五樓設有咖啡廳、小型藝廊,六樓有演講廳,作家可以在這裡和粉絲面對面或舉行座談會,書店的經營必須現代化和多元化,但誠如丹特所強調,書籍才是書店真正的主角與靈魂,這個原則書店經營者必須牢記,才不會再失去愛書的消費者。
日實體書店出險招
與網路書店拚了
日本出版品的銷售額於一九九六年達顛峰,這十八年來,市場規模縮小為五分之三。
由於實體書店的經營環境愈來愈嚴峻,為了對抗亞馬遜網購,日本大型書店「紀伊國屋書店」出招買斷人氣作家村上春樹新作品九成書籍,手法新穎,成為話題。日本書店通常透過書商仲介公司買書,最後賣不出書可退,而紀伊國屋書店買斷作者初版的九成書籍,若賣不出去就得自行吸收。
紀伊國屋書店眼看年輕人愈來愈不愛閱讀書籍,加上網路購物急遽增加,實體書店的經營環境趨於嚴峻,所以相準高人氣的村上春樹新書,希望能爭取到更多顧客上門來買。去年九月十日《職業小說家》開賣之後,五小時共賣出六百冊。
而紀伊國屋書店對付亞馬遜網路書店,注重的並非書店所買斷的數量,而是有利於出版社大量買斷的手法。書店的主管藤本仁史表示,「書店業界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就沒有未來。書店要和仲介商、出版社一起合作,改變情況才行。」
一般社團法人「日本出版Infra center」(簡稱JPO)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三月,日本書店減幅百分之二十六,主要是書籍的售量減少,加上在網路銷售通路購書增加。不過,這十年來面積大的書店增加約百分之六十,地方上或個人的小書店漸少,有漸集中於都市地區大型書店的情況。
日本「全國出版協會」,二○一五年版《出版指標年報》指出,二○一四年的書籍與雜誌合計推估販售額連續十年不斷減少。而影像化作品或獲文學獎的話題作品等售況好,但其他的作品幾乎不受注目。
九月二十一日Oricon排行榜周間統計,榮獲今年芥川獎的作家吉直樹所著《火花》,周間銷售五點四萬冊,累積銷售量達二百零二萬冊,是二○○八年四月以來首見。至於村上春樹的《職業小說家》周間銷售量為五萬冊,排名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