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飛彈護台 68歲技師肺阻塞

陳玲芳 |2016.12.22
1774觀看次
字級
肺阻塞患者許國,為退休飛彈技術員,昨日現身說法,手拿治療肺阻塞最新指引123。 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六十八歲許伯伯,每年秋冬都「喘到吸不過氣」必須住院一周以上,原以為罹患「氣喘」的關係,沒想到「肺阻塞」造成。醫師指出,肺阻塞以男性居多,主要致病原因吸菸,其次暴露在油煙、粉塵,或身處化學物質環境,近年研究發現,PM2.5細懸浮微粒,也是誘發肺阻塞的原因。

六十八歲退休飛彈技術員許國,在國防部中科院擔任飛彈技術員近四十年,中科院研發的「天弓飛彈」、「雷霆飛彈」及最近十分出名的「雄風飛彈」,都從他的手中生產;看似威風的職業,卻讓他的呼吸道健康一步步惡化。

「小時候家裡燒煤球煮飯,我和母親是氣喘患者,每次煮飯燒水時,都被煤球的煙薰到一直咳;長大後則是肺阻塞困擾我。」許國退休前,每天工作聞刺鼻的化學物質,加上三十年菸齡,使他飽受胸悶、喘、難以呼吸之苦,每年秋冬症狀嚴重到「吸不過氣」必須住院。

亞東醫院胸腔實證醫學中心主任鄭世隆表示,肺阻塞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透過民眾票選命名,將COPD更名為「肺阻塞」。

最新美國胸腔期刊研究證實,PM2.5濃度每增加十單位(μg/m3),肺阻塞(COPD)患者住院率增加百分之三點一,死亡率增加百分之二點五。秋冬因東北季風挾大陸霧霾襲台,PM2.5飆高,門診患者急性發作比春夏多三成。

鄭世隆說,對照環保署最新公布的空氣品質指標(AQI),PM2.5達七十五單位即為「紅害」等級,提醒肺阻塞患者,看到「紅字」最好避免出門,非出門不可也該戴上口罩、圍巾,阻隔一些汙染物。

鄭世隆表示,最新出爐的二○一七年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指引,提出「123原則」:輕度肺阻塞患者以單方支氣管擴張劑為主;中重度患者以複方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反覆急性惡化者,以複方支氣管擴張劑加吸入性類固醇治療。由於肺阻塞早期症狀,易與氣喘及感冒混淆,提醒民眾長期喘咳痰症狀,應至胸腔內科就診,以免病情惡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