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中國人山河歲月工藝篇

文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6.12.16
1880觀看次
字級
1織棉布:民國30年代,廣東附近的新造。此地有少量的棉花種植,所以棉花又被稱為廣花,只是當時的紡織業尚未發達,棉製品仍大多是從外地進口。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曬冬粉:民國30年代,於北京郊外。每當秋天,製作冬粉的人家就開始把成品拿出來曬,成千上萬的冬粉粉絲在陽光下,有如銀線一般閃耀,美不勝收。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3鹽田:民國30年代,大連普蘭店。東北的鹽業發展日漸興盛,圖中是日本鹽業會社經營的鹽田,設置風車來汲取鹽水,風力決定了生產效率。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4天然岩鹽:民國30年代,蒙古張家口。中國鹽業發達,住海邊採海鹽,住在山裡則採岩鹽,從蒙古出產的鹽集中在張家口,做成圖中的鹽塊,並蓋上官府核可的章。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5封罈:民國30年代,浙江紹興。製好準備存放的酒,會在瓶口覆上一層荷葉,再蓋上瓶蓋,以竹皮包覆,瓶蓋上貼有自家字號的紙,最後以泥土密封,手續繁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6陶碗:民國30年代,河北。製好的陶碗由陶匠從窯中取出,移至陰涼處晾乾,陶器的製作是中國傳統的手工藝之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中華文化累積了數千年的歷史,先民親手耕耘寸寸土地,以智慧發掘萬物的特性,也從中發明各樣食物、器具,累積出一代傳一代的經驗結晶。而中國所發明的器物,除了有四大發明:造紙、指南針、火藥、印刷之外,更涵蓋了機械學、水力學、數學等多方面,並以此延伸應用至各層面,中國人的工藝和發明來自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主食以稻為主,另外也還有大麥、小麥等雜糧,其衍生出的食品有粥、飯、麵粉,中國因物產不同,南方常吃米飯,北方則常吃麵食等麥類製品。麵條的出現可追溯到東漢,製作方法自然也發展出不同的樣態,中國人習慣吃麵,以前甚至將麵條叫「飯」,把米做的飯則叫做「米飯」。吃麵更有民俗禮儀的意義,例如祝福長壽,而製作麵時通常都需要日曬、晾乾,這需要相當大的人力。

自漢代以來,中國實施鹽鐵的專賣制度,因為鹽與鐵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依照來源地,海邊有海鹽,內陸則有湖鹽、井鹽、岩鹽等。鹽田是為了能更有效率的生產鹽所設的區域,有蓄水、蒸發與結晶區,三個部分。鹽業也很重視日曬,效率視天氣而定,如果碰上驟雨,心血毀於一旦,鹽工看天吃飯,生活清苦。

據文獻記載,中國的冶金技術是隨著燒陶而發展起來的,由於當時已經能利用近千度高溫的窯爐燒製陶器,所以為冶鑄預備了高溫和在爐內還原條件的技術。其實中國煉鐵及煉鋼的技術並不是在近代才開始發展的,古代雖沒有現代科學系統的原子物理學概念,但先人仍能以傳統方式煉鋼,製造生產工具。

中國在製酒方面名聞遐邇的便是紹興,自古以來用糯米釀酒,精挑細選把關米的品質,且恪守每道工序的時間,最後才將製好的酒,用酒罈盛裝密封,在通風蔭涼的房屋中貯藏,能久藏不壞且越陳越香。且以陶罈裝酒,用荷葉、泥土封罈,也是獨到的經驗傳承。

至於紡織業,中國的織品工藝發展得很早,傳統用來製成衣物的原料不出三種:麻、絲、棉,分別能織成各樣布類,其中以絲製成的絲綢(綾布與絹布)最負盛名。一件衣服要美觀,好的質料是第一,另外還需有好的印染技術加工以及精細的刺繡點綴,每道工序都需花費極大心力,工匠需要經驗累積,才能完成一件巧奪天工的織品。

中國出產的器具、用品都有著經驗傳承的巧思,其藝術方面也令人歎為觀止,各行各業的師傅可能盡其一生都在精進自身手藝,子孫則承接傳統、經驗,繼續開創新的格局以及技術,幾千年累積下來,才有如此輝煌的成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