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外婆的澎湖灣〉讓兩人都爆紅,左為潘安邦,右為葉佳修。圖/葉佳修提供
葉佳修造訪澎湖馬公的潘安邦故居,與「祖孫情」裝置藝術合影。圖/葉佳修提供
文/曹郁美
圖/葉佳修提供
〈外婆的澎湖灣〉
澎湖灣 澎湖灣
外婆的澎湖灣
有我許多的童年幻想
陽光 沙灘 海浪 仙人掌
還有一位老船長
作詞、作曲/葉佳修
演唱/潘安邦
所謂「創作歌手」是指此人又能寫歌又能演唱,在國外不足為奇,例如美國的鮑伯.狄倫(Bob Dylan)即是。但台灣發展得較晚,「寫」與「唱」通常是分開的。例如劉家昌寫出好歌無數,但由他自己演唱並出版的倒不多。
若在台灣校園民歌史上找出創作歌手,葉佳修絕對是重要人物。
葉佳修就讀東吳大學政治系時就已是校園風雲人物,他是足球隊長,會彈吉他又會作曲,大一時創作了第一首歌〈流浪者的獨白〉受到矚目,堪稱允文允武。一九七九年海山唱片出版他的首張創作、演唱專輯受到好評,後來唱片公司推薦一位歌唱好手與他認識,這就是潘安邦。從此葉佳修開始為別人寫歌,一曲〈外婆的澎湖灣〉讓兩人都爆紅。
潘安邦是澎湖人,他把自己與外婆的故事告訴葉佳修,葉創作了出來,即是這首歌的來源。歌詞中的場景皆是真實的,例如「沙灘上有著腳印兩對半」,什麼是「兩對半」?那是外婆與安邦孫的腳印「兩對」,再加上外婆的拐杖點在沙地上,這不是「兩對半」嗎?最後說「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簡直像童話故事一般;整首歌那樣輕鬆愉悅又充滿祖孫情,兼以優美動聽,難怪紅遍華語音樂圈。
這首歌在大陸尤其受歡迎,潘安邦還唱過一首〈我們擁有個名字叫中國〉,因此大陸人特別喜愛原創者葉佳修。一九八四年大陸歌手張明敏穿著毛裝在春晚節目唱了葉佳修的〈鄉間小路〉,以後他在別的場合陸續唱了葉的其他曲子,讓葉佳修在大陸火紅起來,另外費翔唱葉的歌也有推波助瀾之效。二○○八年十一月第八屆的「榮譽.夢想音樂風雲榜」在北京舉行,頒發了一座「華語樂壇終身成就獎」給葉佳修,讓他又驚又喜。哪個音樂人不希望自己的創作傳遍千里呢?
於是陸客來台旅遊常指名要去「澎湖灣」,意外地讓這個天人菊的故鄉成了熱門景點。想想音樂的力量多麼大呀!就像我們去美國的舊金山,腦海總會浮現〈到舊金山別忘頭上插花〉這首歌;若你到加州,相信也自然會聯想到張清芳的〈加州陽光〉(鄭華娟創作)。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為了迎接觀光客的到來,不但整修棄置不用、位於馬公的潘安邦故居(原為眷村:篤行十村),還製作了一座外婆與孫兒的浮雕裝置藝術,另外在海灣邊豎立一塊巨石寫著「外婆的澎湖灣」,讓人拍照過癮。此外,唱紅〈我的未來不是夢〉的張雨生也是澎湖人,故此處也有一座「張雨生故事館」。
以澎湖為背景的電影,最早有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最近則有歌手任賢齊執導演筒的《落跑吧愛情》,由他自己與舒淇擔綱男女主角,於二○一五年上映,不用說,澎湖的美麗風光在片中盡收眼底。
可惜潘安邦、張雨生皆已逝,留下好歌讓我們回味。潘安邦的遺體火化之後由佛光山法師協助海葬,並在台北的普門寺舉行追思與告別,圓滿結束他的一生。
澎湖灣到底在哪兒?其實它是個泛稱,泛指澎湖的所有海灣,並非某一處、某一景點,遊客或讀者倒也不必執著。有趣的是,葉佳修是在歌曲走紅十年後才造訪澎湖,當然這是無妨的,因為創作人不一定要親臨現場。
葉佳修在學生時代特別醉心美國鄉村歌手約翰丹佛(John Denver)的曲風,自己的創作不免受到影響。從曲名即可看出他的田園、鄉野、大自然風格,除了〈外婆的澎湖灣〉之外還有〈鄉間小路〉、〈爸爸的草鞋〉、〈赤足走在田埂上〉、〈踏著夕陽歸去〉、〈秋意上心頭〉等,歌詞亦甚優美。因此大陸樂迷給他冠上「鄉村民謠創作人」的頭銜,其實這是偏頗的,因為葉佳修的創作很多元,豈能以鄉村田園框住他?
他寫的情歌很動人,除了早期的〈思念總在分手後〉之外,還有蔡琴唱的〈再愛我一次〉、羅吉鎮唱的〈夢的衣裳〉等,而我尤偏愛由他擔綱製作的周秉鈞、楊海薇專輯。
周、楊二人出身於大學城歌唱比賽,因合唱〈我深愛過〉被塑造為情侶檔。當葉佳修著手他倆的首張個人專輯時,便在專輯中鋪陳了校園風,有口白,有上下課打鐘聲,令學生升起共鳴。主打歌〈無怨的青春〉之曲名來源於席慕蓉的詩,但歌詞與席之原詩無關。歌詞後半段說:
「總有一天你會發覺,回憶只選擇最美的一頁。那些未開的蓓蕾,只是青春的另一個註解,(我深愛過)……。無怨,無悔。」
青春的熱情或甜美或懊惱,但終究無怨無悔,多麼深情而有味的一首歌啊。
另一首歌亦不可或忘,那就是〈第一支舞〉。大學新鮮人總是緊張而期待的舞會,誰是我第一位舞伴呢?歌詞說:「要是能就這樣挽著你手,現在開始到最後一首,只要不嫌我舞步笨拙,你是唯一的選擇。」第一支舞總是令人心兒怦怦跳,這首歌還被人編了舞蹈風行於大學校園。
葉佳修與潘安邦的歌皆令人難忘。安邦,你在佛國要繼續歌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