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曜裕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國立蘭陽女中教師。
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孤城、孤舟與京華—杜甫夔州與兩湖時期的創作視角》。
文╱陳曜裕
愛,彷彿有一種趨性,像光,讓人脫下往事,不斷走向美好所在。往事呢?我記得每回經過譚爺爺房間,他都坐在床沿,看著隔壁床的牽手,偶而看向地板,高齡九十幾了,走過的時間要比這棟位在都會邊緣的養老院長久。譚爺爺於是成了我想趨近的長者,習慣對著房內的他微笑。不會有回應,譚爺爺的目光有限,頂多點點頭,摸著妻子剛被洗好的衣裳。好在,沒有人會識趣地打斷一雙凝視愛情與親情的眼,還有時日不多的相伴。我多是在門外輕輕致意,譚爺爺不會趕人,趕走趨近他的陌生孫子。趨近長者,有時不用說話,有時只要安靜如捻香。
替代役服畢後家中改建完成,爸爸為防年老的奶奶跌倒,二樓孝親房外的走廊嵌燈會自動感應身影,發光。過去通過黑暗走道每每開燈留下確鑿證據,如今不停電便無憂懼,何況奶奶老了,再無法無意像過去那樣切斷我的光。
外地工作忙碌,我不常返鄉,三樓走廊嵌燈依舊手動,但有樓梯間餘光,不暗。抽菸的人剩弟弟、奶奶,總到寂靜的三樓神明廳,飲光吐霧,為此,戒菸的爸爸常生悶氣,頻頻致電抱怨。我不再介意,因為從小住在神明廳旁,彼時以為菸癮無分人神,燒香時整個空間竟似吸菸室。最要緊的,奶奶要的不多,我總覺得這是她少有而私密的習慣,著實不該干涉。
這得從某次返家說起,夜讀的我隱約感應到腳步聲緩緩移入,聲息磨砂似。以為是弟弟的我興起聊天念頭,喚了幾聲,開門趨近。丟出的訊息被黑吃掉了,神明廳無一絲回響。趨步再前,我驚覺奶奶蹲坐地板,走廊的光在我身上,她瑟縮一身黑,如小孩做錯事,煙線彷彿帶著慚愧,茫茫、彆扭而上。我登時回頭,若有似無說著弟弟怎麼突然就下樓,留下奶奶,還有不知掐熄多久的錯愕?
(摘自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散文得獎作品集《趨光》,聯經出版)
作者簡介
陳曜裕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國立蘭陽女中教師。
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孤城、孤舟與京華—杜甫夔州與兩湖時期的創作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