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食堂 筆柿的甜蜜蜜
文/雲晶
在朋友的無農藥栽培以及到處是雜草的果園裡,筆柿長滿枝頭。外型不美,不夠嬌俏可人,不夠光澤剔透,卻是天生地養的豐沛能量,尋找顏色已轉鮮紅的筆柿,一摘下,迫不及待輕手捏成兩半,就站在樹下品嘗起來。
在市場裡買到的柿子除了甜,還有什麼呢?還真想不起來。可是口中的這筆柿啊,濃郁的香氣,帶著彈性的果肉,吃起來滿頰生津,那飽滿圓潤在尾端垂成尖狀的線條,不正像毛筆孕滿墨汁的筆頭嗎?難怪很有詩意的稱為筆柿。
宋朝詩人張仲殊有一首詩讚詠柿子:「味過華林芳蒂,色兼陽井沈朱,輕勻絳蠟裹團酥,不比人間甘露。」
如此無農藥栽培的筆柿更是人間甘露,我們決定將大豐收的筆柿做成各式果醬,只加冰糖和檸檬去熬煮成純柿子果醬,還可以變化風味,加入百香果、或者肉桂粉、或者香蕉,做成各式口味的柿子果醬了。其中我最愛的是百香柿子果醬,由百香果的微酸帶出柿子的香氣,實在是絕配。
《本草綱目》記載柿子:「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柿子的澀味來自果實中的可溶性單寧,而單寧會降低鐵質吸收率,有貧血的人是不能多吃的,況且眾所皆知,柿子和很多食物「不和」,例如和螃蟹同食,容易出現嘔吐、腹脹等現象;和酒同食,會造成腸道梗阻;和海帶同食,海帶中的鈣離子和柿子的鞣酸結合後,會影響吸收導致胃腸不舒服;和章魚同食,又因為章魚屬鹹寒之物,會損傷腸胃;和甘薯同食,又容易得到胃柿石,那是因為甘薯含淀粉較多,和柿子一起吃會形成不溶於水的塊狀物,造成所謂的胃柿石。
看到這麼多「不和」,怕了吧!其實品嘗柿子,以單獨食用最好了,儘量不要和其他食物交替混雜著吃,就不必怕了。
可是話又說回來,柿子可不能當成正餐空腹吃喔,只因為她含有較多的鞣酸及果膠,一旦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硬塊,就容易滯留在胃中形成胃柿石,這和甘薯同吃的原理一樣;如果胃柿石無法自然被排出,很可能會出現疼痛、嘔吐的情況。
既不能空腹吃,又跟很多食物不和,那到底怎麼辦?
天生萬物以養人,老天爺賜給我們食物總是有道理的,況且柿子營養豐富,富含β胡蘿蔔素、維他命C又比一般水果高一至兩倍,還富含維生素B群、鉀、磷、鐵、碘等營養素,果膠更有良好的潤腸通便作用。只要了解柿子的特性,飲食有度,就不用又愛又怕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