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者 以何為法樂

文/星雲大師 |2016.11.25
2759觀看次
字級
身心與覺知會有不同的轉化。這樣的悟境,在憨山大師的詩作中表現無遺。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宋.蘇東坡 圖/高爾泰
長明一盞燈,夜對心更寂; 多少醉眠人,夢中狂未息。 ──明.憨山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有志修行者,既以人間為道場,平時應注重群我關係,關懷身心家國世界,適時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又能「以眾為我」,以「有願擔當」為榮,以「力行實踐」為樂,為人間增進真善美的境界。什麼是修道者的快樂呢?以下列舉四點:

第一、以奉獻服務為樂:一般人的想法,總以為自己過得舒服最快樂,修道者卻認為,要能奉獻生命的光與熱,才是長久的快樂。因此,他們發心做義工,投入社區服務,為傷殘人士爭取福利,幫助特教兒童等。他們奉獻一己之能,以助人為樂,樂此不疲。以服務奉獻為樂之人,具有菩薩的性格,提升自我的人格也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這就是投身服務工作帶來的「附加善果」。

第二、以感恩知足為樂:世間上有錢、有權、有名、有利的人,如果少了感恩知足,就會過得空虛而缺少內涵。缺少物質還不是生命的大患,生命缺少感恩知足的歡喜,則一生悲苦不平、擾攘不寧。做人做事要能感恩圖報,甚至要「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因為快樂是來自於心中的能源。舉例說,如果老闆不懂得感恩員工,只知壓榨員工血汗,公司業務必然難以發展,甚至很快面臨困境。員工不知感恩公司,只知索求無度,勞資雙方都會兩敗俱傷。反之,如果能夠彼此感恩,互相體諒,以真心誠意研討得失對策,必定能夠合作無間,大展鴻圖。

第三、以隨緣方便為樂:修行的法門為什麼會有「八萬四千種」呢?因為「法」是為人而說的,又因為每個人的根基不同,所以要有許多方便法門來對治。但這些法門都不離開重要的軸心,在佛教謂「觀機逗教」,在儒家曰「因材施教」,只要隨順眾生的覺性,隨緣方便度化,應機說法,無論是本身的修行,或在日常生活中助他、度他,必能在隨緣中得到自在。

第四、以宣揚正法為樂: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後,立即到鹿野苑轉法輪、度化五比丘,打開了世間光明的大道。此後四十九年間,為宣揚正法而行腳弘化,直至涅槃。佛陀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樂於到偏遠蠻荒之地弘法;印度弘揚空觀思想的聖僧龍樹、提婆菩薩,弘揚唯識思想的世親、無著菩薩,都是將一生奉獻給弘揚佛法的工作,今日才有這些生命的佛法明燈,照亮千古的輪迴之路。今日的修行者,也應以弘揚正法,流傳世世代代的未來,報答佛陀及先聖先哲的恩德,圓滿本身的功行。如此,有能力為正法盡一己之力者,乃是世間至高幸福之人。

如是,修道者從奉獻服務中昇華生命,從感恩知足中充實內涵,在隨緣方便中安頓身心,於宣揚正法中圓滿自他。

快樂從哪裡來?

第一、以奉獻服務為樂。

第二、以感恩知足為樂。

第三、以隨緣方便為樂。

第四、以宣揚正法為樂。

──摘自《星雲法語》第一冊 p.54

長明一盞燈,夜對心更寂;

多少醉眠人,夢中狂未息。

──明.憨山大師

作者小故事

憨山大師自年幼慕道求佛,一生精進行道,志求了悟。從十餘歲以行腳方式參學,到深居五台山冰雪八年,又隱居東海十二年。

四十餘歲開始奔波勞碌,目不交睫的建立無遮會圓滿道場,開啟水陸佛事,又講經說法,攝化大眾不遺餘力。

一般人在如此奔勞的狀況下,不容易開展悟境,然而憨山大師因為有早年參究、靜定工夫以及悟心體驗為基礎,因此這段歷程對他而言可以說是「事上磨練」,也是將所修所悟奉獻大眾的時節。

有一天,他在勞碌後、身心放下的雪月交光之夜,證得自心本來面貌,說偈:「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聖絕行藏;金剛眼突空華落,大地都歸寂滅場。」一旦了悟,整個身心與覺知會有不同的轉化。這樣的悟境,在憨山大師的詩作中表現無遺。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宋.蘇東坡

賞析

蘇東坡曾被貶到瓜州做太守,瓜州在長江北邊,和鎮江金山寺僅一水之隔。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和蘇東坡是好朋友,兩個人經常吟詩作對、參禪論道。

有一次,蘇東坡做了一首詩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他說自己稽首頂禮天中之天、聖中之聖的佛陀,感到佛光普照著他,毫光也照耀著大千世界;「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人生境遇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風,已經吹不動他蘇東坡,好像已然端坐在紫金蓮台上。

蘇東坡感到很得意,立刻吩咐書僮坐船,拿到江南給佛印禪師欣賞。佛印禪師看了一下,只在上面批了兩個字,就叫書僮送回去。蘇東坡見到書僮很快回來,連忙問禪師有什麼批評,書僮答說禪師有寫字。蘇東坡接過來一看,只見「放屁」二個字。他非常生氣,心想:這個老和尚,不稱讚我幾句也就罷了,怎麼可以罵我放屁呢?蘇東坡氣沖沖地叫書僮備船,準備過江到金山寺責問佛印禪師。

佛印禪師早已在岸邊等候,一看到蘇東坡,就哈哈大笑,說道:「學士!學士!你不是八風吹不動了嗎?怎麼一屁就打過江了呢?」

所以,一個人嘴巴上說修行修行,說時容易,做卻不容易做到,古人云:「說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修行光說不練,不過是說食數寶、畫餅充飢,唯有躬身實踐,才能達其功、成其效。

──節錄自《星雲說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