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面對孩子偷竊、破壞、頂撞、不服管教怎麼辦?醫師指出,可能是「行為規範障礙症」(conduct disorders),患者近六成合併注意力不集中,兩至三成有情緒障礙,可透過行為或藥物治療改善。三總精神醫學部科主任葉啟斌呼籲,應多接納包容這些孩子,「別在他還可救的時候排斥他,變成怪獸後再譴責他」。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舉例,有一個孩子自小有注意力缺失,有學業與人際上困難,偷竊、拒學、頂撞老師,經轉介就醫,穩定服藥後逐漸改善注意力,在校成績慢慢進步,但某天卻突然消失。
收治的醫師以為,這名孩子是不是病好了,七年後,家長再次帶孩子就醫,卻是請醫師在孩子入獄前作精神鑑定,醫師才知道,當年孩子就醫控制病情,成績逐漸進步,卻因遭受同學奚落考試作弊,一氣之下自我放逐、不再規律吃藥,逐漸走上簽賭、暴力討債、入獄的不歸路。
許正典說,每一百個孩子中約有三到五個有行為規範障礙症,情緒與行為自我控制顯著困難,以致侵犯到他人權利,或與社會常規或權威者發生衝突,常見的像是出現衝撞衝欺騙、偷竊、衝動、暴力、破壞、抗拒父母師長等行為。
學習與人際等生活功能表現不佳,其中約六成有注意力缺失或過動症,兩至三成有情緒障礙,一成受環境教養因素影響。許正典呼籲,對這些孩子應多包容、關懷、輔導,必要時轉介就醫,輔以藥物治療,否則約有一成長大出現反社會人格。
三總精神醫學部科主任葉啟斌指出,不良的環境教養也是品行疾患的高危險因子,習於以暴力對待孩子、憂鬱、嗑藥喝酒的父母,容易使讓孩子出現行為規範障礙症。臨床上觀察,這樣的孩子近年增加一至兩成,可能許多父母工時拉長,在科技進步中以手機聯繫取代面對面人際互動,減少教養時間。
葉啟斌說,家長與師長應多一點包容、個別化指導,逐步引導孩子獨立做好一些事,提升成就感與自信心。他指出,有許多同儕家長將這些孩子標籤化、企圖排斥隔離以保護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幫忙這些孩子,才是真正危害社會、危害你我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