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慧青(台北市/研究員)
中華排球隊國手黃培閎對台灣排球環境失望,國家隊各項資源與其他國家比較相形見絀,不想待在不進步的環境裡,決定暫時退出國家隊。
西方競技強國成功的關鍵,除了經費充足、政策及行政規書完善、人力培訓制度完善、選手退役後保障完善外,還有一項關鍵因素—運動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及醫學服務對競技運動的發展,已經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在選材、培訓、醫學、營養、生理、心理與生物力學等方面,有系統的蒐集、應用及傳播科學化的資訊,幫助選手締造佳績。
體育先進國家,會成立專責的運動醫學研究中心,針對各種運動醫學研究,並照顧選手的身體狀況,短期賽事中,會聘請全身科或是骨科、復健科等專業醫療人員隨隊。
反觀國內的運動科學支援,主要由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負責。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每年接受政府補助,逾三億六千多萬元,寡占了國家推展競技運動整體經費近五成。
長期以來,國訓中心以人事成本為藉口,拒絕引進足夠的治療師以及提供隨隊醫人員,委由運動傷害防護員,進行選手治療。
國內運動科學研究的輔導及支援,僅限於少數頂尖運動員,無法普及於多數基層運動員。
現今的競技運動,已非靠選手苦練、勤練即可達到最高水準,必須要結合教練與運科人員的有效介入。
教育部應督促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充實各領域運動科學研究專業人員,包括整復師、醫師、物理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體能訓練師,並增設各科運動科學實驗室,充實相關儀器設備,落實運動科學支援訓練。
同時輔導運動、醫學相關大學校院,建立重點運動種類項目科研中心,集中科研能量,普及運動科學支援訓練於基層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