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疾病,台語稱作「浮腳筋」或「龍柱」,但事實上,這並不是「筋」,而是腿部的靜脈出現了問題。疾病早期時只會在皮膚上看到擴張如蜘蛛網般的微血管,逐漸變成浮出皮膚如蚯蚓般的血管;如置之不理,可能會進展成鬱血性皮膚炎,皮膚變黑變硬,最後甚至造成不易癒合的皮膚潰瘍。
靜脈曲張的高危險群包括:有家族史的人、長時間站立工作的人(如老師、服務生、美髮師、櫃哥櫃姐等)、老年人以及女性,尤其是懷孕多次或長期服用避孕藥的人。其成因為靜脈中的瓣膜損壞或老化,使得腿部的血液無法送回心臟,鬱積於下肢,造成皮膚的病變及下肢痠脹水腫不適。
目前醫學上尚無口服或外用藥膏可以治療靜脈曲張,穿著彈性襪也只能減輕症狀及延緩惡化。傳統的靜脈曲張手術,如大隱靜脈截除術,需全身或半身麻醉,術後疼痛程度高且恢復期長,副作用較多。醫師不喜歡做,病人也望之卻步。
然而,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近年來流行的血管內雷射手術,在超音波的導引下,將雷射管引入血管中,就可精確地治療損壞的靜脈,大大降低了術後疼痛及併發症。
此外,新型硬化劑的問世,也讓不適合血管內雷射的病人,可以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療。其治療過程就像打針一樣,不需麻醉,病患接受度及安全性都相當高。因此,目前英國的靜脈曲張治療指引是建議優先以血管內雷射及硬化劑注射,來治療靜脈曲張。
建議有此疾患困擾的民眾,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治。醫師可藉由超音波檢查,找出有問題的血管,擬定治療計畫。若放任疾病發展到皮膚炎或潰瘍,往往腿部的靜脈已經盤根錯節,不但治療難度提高,皮膚的變化也難以完全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