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的大政治家,他先後輔佐先主劉備與後主劉禪,而且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琅琊人以他為榮,稱為「智聖」。
諸葛亮字孔明,隨著叔父諸葛玄從琅琊避難到荊州,依附劉表,並在南陽過著隱居耕躬生活。但他卻相當關心時局發展,結交各方人士,所以當有機會與劉備談論天下局勢時,他已胸懷天下,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因為寫的太成功,小說中的諸葛亮,不像是智者謀略家,倒像是會呼風喚雨的道士。而一些著名的橋段,例如空城計、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揮淚斬馬謖,不是虛構,就是與事實有所出入。與周瑜之間的「瑜亮情結」更讓大器豁達的周瑜,蒙上了不白之冤,還好蘇東坡寫了一首〈浪淘沙〉詞,把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周瑜英姿,生動呈現;但不少人卻以為這形象是在寫諸葛亮。
諸葛亮的策略是與東吳結盟,對抗曹魏,所以當劉備為了要報關羽被殺之仇,舉蜀漢大軍進攻東吳時,他就知道大事不好;果然,扮豬吃老虎的陸遜,把劉備打的慘敗,最後將後主托孤給諸葛亮。
矢志興漢的諸葛亮,真正的對手是司馬懿。兩大智謀家曾多次交手,但司馬懿很清楚蜀漢山地兵團的作戰能力,絕不輕易正面交手,而是建立堅固防線,讓蜀軍斷糧而回。
諸葛亮為了刺激司馬懿與蜀漢交戰,特別送他一封書簡與禮物,禮盒裡裝的是一副女裝──如果不敢跟蜀漢打仗,就承認自己是女人。司馬懿忍得住氣,還把女裝穿上,就是不願上當;司馬懿還很技巧的詢問使者,諸葛亮的辦公情形與日常飲食,使者把諸葛丞相的辛勞與不正常飲食說了出來,司馬懿則判斷諸葛亮離死不遠。
「諸葛一生惟謹慎」,他的重要成就不在軍事上,而是在政治上,他不敢接受魏延的子午谷計畫,擔心萬一失敗,蜀漢國祚就此中斷。在三國群雄中,蜀漢人少資源少,讓他無法不小心以對,事無大小,都要親自處理;工作過勞,煩惱的事情太多,終於體力不支,病逝五丈原。諸葛亮忠君愛國,琅琊人因此尊為「智聖」,引以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