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面對各種載體紛紛出籠,積極尋求出路的傳統出版業者也開始嘗試新作法。去年在上海國際童書展上大受歡迎的科普童書系列《科學跑出來了!》和今年三月推出的《梵高地圖》就運用了AR技術,讀者只要下載App,在書中指定頁面,就會有恐龍活靈活現出現在讀者眼前。今年更有出版社將閱讀與VR結合,製作出科普讀物《大開眼界恐龍世界大冒險》再次引發熱烈討論——「VR+閱讀的時代即將到來?」「到底用VR閱讀是什麼樣的體驗?」
負責製作這套「恐龍世界大冒險」叢書的作者孫屹說:「當可穿戴設備戴在身上之後,無論是VR眼鏡還是其他設備,都可以讓我們的圖書動起來,變得更加豐富、有意思,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知識。」
紙本閱讀是靜態的文字和圖片,VR是全景的穿越畫面,固然能在瞬間將讀者帶入閱讀情境之中,但有專家指出,VR設備是人在一種封閉視覺中閱讀,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暈眩感」,對眼睛和大腦會造成衝擊,影響到身心健康,尤其對於孩子影響更大。
大陸文學評論人郭慶紅接受《青年報》採訪時直言,用VR閱讀,究竟是在看電影?還是在看書?他認為,看書是一種靜態的活動,需要平心靜氣才能與作者進行對話。如今「靜讀」變成了「動讀」,讓讀者心境不能平靜,閱讀效果也大打折扣。「現在推出VR和AR圖書的,基本上都是童書。孩子正處於閱讀習慣的養成期,讀讀書,玩玩眼鏡,邊讀邊玩,這對他們的未來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