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產業觀察 數位化+服務 閱讀產業未來出路 |2016.11.05 語音朗讀 104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在第六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主辦單位與京港地鐵、國家圖書館共同打造書香地鐵專車。圖/中新社 河北石家莊市圖書館是當地小朋友學習的聖地。圖/中新社 以森林為主題的BOOKLOOK親子閱讀館亮相天津,吸引了上百位孩子和家長前來體驗親子共讀的樂趣。圖/中新社 「紙媒必然走向衰落」、「紙本雜誌出路在何方」已成為陸媒討論的焦點,中新社報導,大陸紙媒雜誌已開始轉型,這股潮流從學術期刊延燒到大眾雜誌,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認為,互聯網為更多年輕人提供展示創作天賦的機會。 【本報綜合報導】「我承認,現在的互聯網世界裡,紙媒雜誌就要走到盡頭了。」日前全球最大的科技與醫學文獻出版發行商愛思唯爾(Elsevier)期刊出版部總裁菲利普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紙媒雜誌的唯一的出路就是「數字化」(亦即「數位化」)。 已有一百八十多年歷史的愛思唯爾出版集團,總部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除了提供在線資料服務,還出版超過三千五百種期刊、超過三萬三千種書籍。 由於二○一五年中國大陸第一作者發表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論文共二十六萬五千五百篇,占世界總數的百分之十四點六,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該公司期刊出版部總裁菲利普為了參加第十二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十月底特地飛到甘肅蘭州,與四百多位專家學者探討中國科技期刊的現狀、未來發展,以及面臨的困境。 服務內容更加多元 中新社報導,隨著新媒體興起,「紙媒必然走向衰落」、「紙本雜誌出路在何方」的話題成為大陸時下討論的熱點。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受訪時表示,「電子時代」對紙媒雜誌衝擊非常大,訂閱量急速下降。「相對網路閱讀服務,紙本雜誌服務較單一,時間上還有滯後性。」他說,中國大陸紙本雜誌正在探索「數字化」,但是「光實現網上閱讀還不夠,要提供更多與之相關的服務內容才行。」 以每個月發行量達八百萬份的《讀者》雜誌來說,該出版集團總經理陳澤奎在論壇中表示,雜誌早在二○一○年就推出「讀者電子書、手機和平板電腦」,想盡辦法在各種終端產品中嵌入該雜誌過去三十年的內容,雜誌App也即將上線,甚至還跨界投資影視業、金融業等領域,讓服務內容更加多元化。 展示個人創作才華 數位潮流從學術期刊延燒到大眾雜誌,傳統媒體人莫不憂心,甚至網路衍生的快餐式、碎片化的閱讀方式,讓愈來愈多人對當代文學持悲觀看法,甚至有學者提出「文學消亡論」。 然而,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勒.克萊齊奧卻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互聯網為更多年輕人提供展示創作天賦的機會。 這位於二○○八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日前到黑龍江與中國大學生分享他對於「今日之文學」的看法。勒.克萊齊奧說:「我是典型的老派作家,至今仍然習慣用鋼筆寫作。」他認為,新興的閱讀方式並不會讓文學「消亡」,反而會為文學提供更廣闊的試驗場和賴以發揮的空間。「現在我也喜歡藉助電子產品進行閱讀,這種新型的閱讀方式非常適合現代的年輕人。」他說。 今年七十六歲的勒.克萊齊奧,從二十三歲開始從事文學創作,迄今已發表了《訴訟筆錄》、《戰爭》、《沙漠》等四十多部作品。「我認為互聯網讓當代文學創作更具有可塑性了。」勒.克萊齊奧認為,若想立足於世界文壇,一個作家需要努力讓自己的想像力與思惟適應當代社會,讓批判精神成為所有寫作的前提。 在勒.克萊齊奧看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剛好讓更多的人擁有機會和平台展示個人經驗和創作才華。「我認為對於年輕人的文學創作來說,不能一味追隨前代大師去寫那些已經被獲得的經驗,要寫個人經驗才有價值,即使這種個人經驗暫時並不能得到人們的認可。」 他說:「科技和人文藝術的快速發展都是必要的,兩者應當相互融合。」重要的是,人類平衡和諧的發展離不開文學,「科學帶來現實感,但是超現實感需要靠文學。」 前一篇文章 大陸產業觀察 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 下一篇文章 趨勢與方向1 書店以體驗感為先 熱門新聞 01【詩】星紅仙人球2025.07.2202社論--撕裂的人心如何縫補2025.07.240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天堂到地獄 4-12025.07.2204【詩】戀戀古城2025.07.2305【利人利己】健康素食觀2025.07.2206全球佛青聚新馬寺 探討永續發展2025.07.2207【創作花園】 挑戰養蠶寶寶2025.07.2408菲國宗教和諧共融 三好教育見證2025.07.2209手推車教室 點亮貧童未來2025.07.2310川普星際之門計畫卡關 波及 AI 供應鏈2025.07.2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太極之城 健體養心 去除浮躁【文創之旅】廣府古城 水築千年韻 太極一城春數位服務 從痛點入手建設【大陸產業發展】北京 力爭數位標竿城科技讓文物 讀得懂、帶得走【文創之旅】千年古建尋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