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產業觀察 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

 |2016.10.29
1211觀看次
字級
網路只是工具,無法做到讓醫生和患者近距離交流,許多重要醫療仍需要面對面才能完成。圖/中新社
從掛號、支付診費,到取藥,只要動動手指,就能搞定。圖/中新社
現場呼救、地面施救、機上監護、入院交接等,福州舉行「空地結合」的醫療標準化流程。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日前中新社引述大陸國家衛生計生委的報導,為推進和規範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應用發展,將以江蘇省的南京、常州,福建省的福州、廈門,作為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的試點城市。

報導指出,「十三五」時期,大陸國家衛生計生委將全面推進「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建設互聯互通的人口健康資訊平台和三大資料庫,資訊平台分四級,從國家、省,再到市、縣;三大資料庫則包括人口資訊、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並且維持資料可以動態更新。

此外,未來還將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新興業態發展,發展遠端醫療和智慧醫療,促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資訊技術與健康服務的深度融合。

大陸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在「二○一六互聯網+健康中國大會」表示,「互聯網+醫療」事實上是健康資訊的深入探討,利用資訊技術加強健康醫療工作。包括藉助技術優化就醫流程,改善醫患交流的型態,監測全生命周期健康素養,提升醫療資源的配置效率,利用醫學影像智慧解析、遠端醫療技術等手段降低醫療成本,提升醫療品質,改善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推進精準的健康服務。

大陸國務院辦公廳今年六月印發「關於促進和規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二○二○年,建立國家醫療衛生資訊分級開放應用平台,實現與人口、法人、空間地理等基礎資料資源,可跨部門、跨區域共用,醫療、醫藥、醫保和健康各相關領域資料融合應用取得明顯成效。

大陸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洪偉認為,這是官方國務院首次將健康醫療大數據,確定為重要的基礎戰略資源;應當積極引導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安全規範應用,通過互聯網+健康醫療,探索創新型態,培育發展新業態。

然而,早在官方訂定政策之前,民間的醫療院所已先開跑,由於互聯網與醫療的結合,甚至將醫療的現場延伸至家中。根據新華社報導,目前在北京、上海、廣東、河南等多個省市,互聯網與醫療資源的對接已從電腦網頁走進手機App。

山東省的千佛山醫院是其中一個例子。這是一所省級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在「互聯網+」浪潮下,醫院內的科室也紛紛試水溫,將實體醫院與互聯網平台相融合,患者可以通過網路,享受到檢視化驗單、繳費、諮詢等服務。

動動手指找到醫生

今年二十八歲的山東濟南市民于靜潔已經習慣在就診前一天,先打開手機App,為自己預約醫生。她說:「第二天只要按時去診室,不用等多久,就能見到醫生,從掛號、支付診費,到取藥,都只是動動手指的功夫,比過去節省太多時間。」

千佛山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李燕則說:「我沒事時就可以登陸手機軟體,隨時解答家長的提問。像是晚上餵奶、如何加副食品等兒童保健問題,家長也可以從我的分類主題中找到答案。」

據了解,目前以「平安好醫生」、「春雨醫生」、「醫生樹」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醫療服務App已達二千多款。其中,預約掛號類占百分之三十一點三,問診資訊類占百分之三十點三。

根據易觀智庫數據,二○一五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達到人民幣四十八點八億元,增長率為百分之六十二,預計二○一八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人民幣二百九十一點五億元,二○一六年至二○一八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百分之六十。

相對於傳統的醫院就醫,「互聯網+醫療」不僅可以省去掛號、辦卡等繁瑣步驟,還能持續追蹤患者的病情。但業內人士表示,方便、快捷又新鮮的移動醫療在服務患者的同時,也存在了一些隱憂。

誤診風險難以控制

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認為,問診型態無法解決真正的醫療問題,相反誤診風險難以控制,醫療安全問題有時會更加嚴重。「網路只是工具,無法做到讓醫生和患者近距離交流接觸,可能會造成一些資訊遺漏。」

此外,參與互聯網線上問診的醫生認為,由於門檻過低,當前互聯網醫療行業魚龍混雜,資訊解答內容良莠不齊,直接影響用戶對該行業的信任。王忠武認為,「互聯網+醫療」帶來諸多好處,是發展健康產業的新路徑,政府可以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給市場留出足夠空間。但由於是新生事物,目前還處於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狀態,應及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讓「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避免醫患矛盾由線下蔓延至線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