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中嶽山
孤峰絕頂萬餘嶒,
策杖攀蘿漸漸登;
行到月邊天上寺,
白雲相伴兩三僧。
──唐.玄奘大師
作者
玄奘(602~664),洛州緱氏(河南洛陽偃師)人。當時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為探求佛法原貌,於貞觀元年,自中國西行五萬里,歷盡艱辛到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經。前後歷時十七年,遍學大小乘學說,帶回佛舍利、佛像及六百餘卷梵文經論原典,返國後長期從事譯經及講學工作。重要譯著有《大般若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與鳩摩羅什、真諦、不空並列為中國四大譯經師。其著作《大唐西域記》記述遊歷印度、西域之見聞,提供大量印度史料,也是研究中國佛教史的重要文獻。
賞析
玄奘大師二十七歲時,孤身西行印度取經,歸國後受到唐太宗及文武百官的熱烈迎接,但他並沒有從此停下腳步,而是繼續投入忙碌而繁重的經典翻譯和講學工作,一直到人生最後。這首詩表達了玄奘大師在人生後期,放下沉重,一切歸於平靜的心境。
策杖攀蘿,只為在孤峰絕境處,尋訪心靈的歸處。行到縹緲頂峰的寺院,明月已上天邊,唯有幾位僧人在白雲中往來,顯得格外地悠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