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颱來襲後,行政院長林全不滿水電搶修進度,要求台電、台水派副總以上高層到現場,「何時恢復何時回來」。台電工會不滿,說員工在風雨中搶修,林全卻不諒解,「院長欠台電員工一個公道」。
水電影響民眾生活甚鉅,鐵公路坍方亦同,工作人員也是冒生命危險搶修。進度視災情而定,不是院長一句話就能「變現」。何況搶修涉及人力調配,也不是一句「共體時艱」就能立刻達成。
台鐵近幾年苦於人力不足,工作負擔沈重,希望增加人力。一度揚言要在中秋連假「合法休假」。交通部長賀陳旦與工會會面後,同意工會所提訴求,暫解罷工危機。
該次罷工起於七月,導火線是將公務員兼勞工身分的火車司機認定為公務員,以致未遵守勞基法規定,苛扣「加班費」。工會提出幾大訴求,包括兩年內補足人力,落實七休一,按勞基法發放與補足加班費,改善輪班休息環境。
台鐵首次罷工發生於一九八八年,約一千四百人參與。比起歐美,台鐵罷工相當罕見。今年,英、法、德、比都發生鐵路罷工。五月中德國鐵路駕駛發難,是近一年來第九次罷工,政府同意調薪、縮減工時。
法國、比利時五月底全國鐵路大罷工。法國反對有爭議的勞工法改革,比利時抗議撙節政策,刪減年金等社福和推遲退休年齡。影響所及,兩國部分警察、教師和公務員也參加。
八月英國南方鐵路員工罷工,是半世紀來最長的一次。工人不滿勞動環境緊張,工作可能不保,政府承諾的鐵路投資卻未兌現等,要求改革。德國學者指出,相較於英國及法國,德國工人更溫馴,沒有為爭取更高薪水做出夠多努力。另一方面,德國製造業工人因為怕失業,不敢爭取更高薪水以跟上通膨,降低生產率,影響德國出口盈餘。這樣的溫馴,也可說是德國工人更體恤對整體社會的衝擊。台鐵員工的道德意識,猶勝德國工人。在忍受多年被「壓榨」後,才因政府對華航罷工訴求照單全收,「喚醒」台鐵員工的權利意識,爭取權利。
台鐵嚴重人力短缺、工時長、壓力大。蓋新車站、買新車,運能大增,司機員卻只有一千三百人,比二十八年前首次罷工的人數還少。列車愈開愈多,對軌道的破壞力愈來愈強。但人力不足,保養跟不上,破壞力更堪虞。養護工被撞、列車出軌等事故頻傳,也與人力不足密切相關。
鐵公路、航空業罷工,必造成交通大亂。歐洲經驗顯示,住在郊區的上班族走路到巴黎、倫敦、柏林市區上班,長途跋涉,苦不堪言。但這些國家鐵路員工爭取的是薪資等問題,衝擊僅及於通勤。台鐵爭取的是人力短缺,政府若不正視,將影響乘客及台鐵員工的生命安危。
罷工是因勞工訴求不被政府或資方採納,不得已的極端作為。法國人罷工是出名的,「三天一小罷、五天一大罷」,有時被視為笑談。但這也反應出法國人對權利意識的重視,這不僅是利己作為,而是利他的。
台鐵人力短缺,工時長,可能造成疲勞駕駛,萬一出事,絕對是損人不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