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橫太虛,
大地浮香海。
六塵蔽性天,
四大遍法界。
劫火洞然時,
此箇壞不壞。
何必待燒盡,
然後無障礙。
──明.憨山大師
賞析
須彌,原為印度神話的山名,佛教沿用而形成特有的宇宙觀。須彌為聳立於一個小世界中央的高山,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整體為一個須彌世界。香海,即香水海,位於須彌山的外圍,佛經裡常以須彌、香海形容法界的高廣幽深。
須彌、香海,乃至六塵、四大,都是周遍法界,當劫火燒盡時,有形的大千世界都毀壞了,一切萬有歸於空幻虛無,惟有我們的真心本性是不壞、不滅的。
其實,世間萬象本來就是緣起而生,緣起而滅,只要我們能認清世間無常、無我的實相,持心不動,視外境的生滅變化皆是萬物自性的展現,即無所謂生死,又何來障礙呢?
佛教如何看待宇宙的形成?
佛教從各種角度來探討宇宙的相狀,計有世間論、萬法論、本體論、緣起論、因果論等,然而根本思想仍然不離佛陀所證得緣起性空的道理。
佛陀說一切法皆「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由因緣和合而成立,同時也因各種條件的互相依存而有變化,故沒有實在獨立的自性,所以有成、住、壞、空的現象。
現象界生起、壞滅的原因條件,都不出緣起的法則。此法則也是宇宙、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的定規。這種世界觀成為佛教異於其他宗教的最大特質。
──節錄自星雲大師編著《佛光教科書(九)佛教問題探討》〈宇宙〉
作者小故事
憨山德清(1546~1623),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謚號弘覺禪師,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憨山幼年即懷出家之志,十一歲至報恩寺西林永寧法師門下誦習佛經,兼通儒學、道家。
十九歲拜見棲霞山雲谷法會禪師,讀《中峰廣錄》,決意參禪,遂返回報恩寺剃髮出家。因讀《華嚴玄談》,崇敬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澄觀大師,自字澄印。
曾致信紫柏真可禪師,二人在即墨相遇並相談一晚,從此成為一生至交。
中國禪宗祖庭曹溪經過憨山的整治恢復舊觀,被稱為曹溪中興祖師,圓寂後其全身舍利供奉於韶關曲江曹溪寺(今南華寺)。
佛教問題
佛教如何看待宇宙的形成?
佛教從各種角度來探討宇宙的相狀,計有世間論、萬法論、本體論、緣起論、因果論等,然而根本思想仍然不離佛陀所證得緣起性空的道理。
佛陀說一切法皆「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由因緣和合而成立,同時也因各種條件的互相依存而有變化,故沒有實在獨立的自性,所以有成、住、壞、空的現象。
現象界生起、壞滅的原因條件,都不出緣起的法則。此法則也是宇宙、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的定規。這種世界觀成為佛教異於其他宗教的最大特質。
──節錄自星雲大師編著《佛光教科書(九)佛教問題探討》〈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