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均苗揮桿平靜而愉悅。
圖/楊祖宏
時刻保持一顆歡喜心、寬容心,人際關係更和諧。
圖/楊祖宏
文/鄭均苗
佛說三世因果,今生人與人之間的善緣,皆是前世的互動所造下的善報。當人生旅途遇到了關懷你、照顧你的人,要清楚那是前世修來的難得情誼,學會珍惜感恩與回報。若隨意揮霍這份情誼,相信來世這份情誼難續。
給人歡喜,寬宏大度,人的關係就會改善,善緣就增加了。
總不忘法師說:「日常生活中,一個親切的笑容、一句鼓勵的讚美,一次真誠的慰問關懷,都能帶給對方莫大的快樂,增進彼此融洽的關係,結善緣。」有一種和悲融合的温柔,思考通透了,法門開,一切明。不一定吃齋唸佛,但一定要有佛性,自覺的從善如流;禪境,則淡然如水。
以佛心待人可以修為;用佛性悟人,人人皆可是佛。我體悟到,當我放下那無名執著的情緒時,心是平靜而愉悅的,那種慈悲的感受讓當下強烈喜悅,開始對人世間的分別、妄想、執著所帶來的痛苦得以慢慢用平常心去看待,這樣的訓練讓我更容易轉念。尤其,那種深植在我心中的那股慈悲的力量種子,啟動我爾後常到醫院當義工,到老人之家幫老人家洗澡,那股「善」的動力持續不輟。
當我對佛法有更深入的接觸之後,深刻了解佛法是釋迦摩尼佛對十法界眾生的教育。「因果關係」以及「隨順因緣」影響家庭、事業、公益與人際關係,兩個思維成為我待人接物的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