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東屏(東南亞問題專家)
美國總統歐巴馬將任滿下台,他在第二任期間所致力推動「重返亞洲」大戰略,頗有成效。這個大戰略,就是聯合區域內的國家圍堵中國大陸。
美日同盟本來就很堅強,美國這些年利用南海問題搧風點火,鼓動區域內國家聯合抗中,確實達到若干成果,特別是鼓勵菲律賓將南海議題提交國際仲裁法庭,仲裁結果不利於大陸,使得美國與菲國盟約更進一步加強。
然而美國萬萬沒想到,五月菲律賓大選,選出一位「不聽話」的總統,一再痛批包括歐巴馬在內的美國政界重量級人物,最近還要脅與美國「決裂」。
美國是菲律賓的宗主國,關係一向緊密。美菲在安保方面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協議,一、一九五一年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二、一九九八年簽署的「部隊互訪協議」。三、二○一四年簽署的「加強防務合作協議」,這些協議都在履行中。
菲律賓歷屆總統都較親美,前任總統艾奎諾三世執政六年,外交政策向美國一面倒,不但和美國簽署「加強防衛合作協議」,允許美國在菲國領土部署人員和艦機,並開放美軍靠近南中國海的軍事基地。菲律賓成為美國「亞洲再平衡」戰略中的橋頭堡。
杜特蒂上任後,刻意拉開與美國的距離,頻頻向大陸示好。評論者指出,很可能是美國對杜特蒂在國內推動的反毒行動說三道四,引起杜特蒂不爽反擊。
這個說法過於簡化,也看低了杜特蒂。事實上杜特蒂打選戰時,就表明他當選後,不會當美國「跟班」,直言國際仲裁法庭判決有利於菲律賓,但他不會以此相逼,會在南海問題上與大陸採取「協商」的態度。
杜特蒂處於美國、大陸這兩大強國之間,自有一套評估及處理方式,絕不是一時興起或意氣用事。
杜特蒂向大陸傾斜,也許是看清大陸是區域中力量持續上升的強權,美國雖然超級強國,但很長一段時間,美國在亞洲的力量,確實相對式微,否則幹嘛要搞什麼「亞洲再平衡」?
美菲關係不會因杜特蒂的「轉變」,一夕之間崩盤,但已不能逆轉,美國顯然無法再從菲律賓獲得以往那種戰略、配合及外交支持,菲美關係勢將進入另一種「新常態」。
香港嶺南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張寶輝接受「彭博社」訪問時指出,「杜特蒂的外交政策可能顯著改變本區域的地緣戰略形勢,使得中國與美國相比之下,處於較具優勢的地位」。
總之,美國作夢也不會想到,怎麼憑空就掉下一個處處跟他們作對的人。另一方面,大陸也喜出望外,怎麼憑空就掉下一位意想不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