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面對愛和自我學習的課題,容許彼此在互相理解與支持的環境中,發展更完整的自我。圖/于志旭
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阿春來信:
我在兒子五歲時離婚改嫁,原本想讓孩子有個完整的家,可是老公對兒子的態度並不友善,家中的氣氛也不太融洽,而我與先生的關係也沒有說很好。
我一直努力賺錢供兒子生活和念書,他只要做好念書的本分就好了。可是隨著兒子成長,我彷彿離他越來越遙遠,他變得內向、不分享,好像很沒自信。
現在兒子高三了,但他對讀書興趣缺缺,也找不到職涯方向,課業上不出色,就跑去打工,跟學校同學也沒什麼往來。學校老師甚至還來電,說我兒子在學校對學弟獻殷勤,讓學弟感到困擾。
現在,連要問兒子是否繼續完成學業他都不理睬我了,更不曉得如何開口詢問有關性別傾向的問題。請問我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鄭淑錚心理師(英國心理諮商與治療學會資深心理動力學派心理師)解析:
阿春與兒子之間因長期缺乏溝通造成陌生感,溝通不良的原因似乎源自雙方都主動性不足,加上阿春改嫁,繼父又未能與兒子建立良好關係,讓母子之間的互動膠著。打破僵局的第一步是回到十年前,重新了解再婚當年兒子的心理過程,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幼兒三到六歲發展階段有個名稱:「伊底帕斯衝突」。幼兒的發展從原本一對一的獨占關係向三角關係移動,幼兒新展開的心理面向覺知到,雖然媽媽是他的最愛,但父母間的關係卻是他所沒有的,這會啟動小男孩一方面要跟爸爸競爭,一方面又偷偷認同爸爸的魅力而下意識地模仿。尋找平衡的動態過程,幼兒發展出競爭與合作的心理量能,這原本需在爸爸的支持與鼓勵下完成,然而個案因缺乏父愛,放棄競爭而自卑,成為安靜寡言的孩子。
之後,性意識在學齡期暫時沉睡,到青春期再度被性荷爾蒙喚醒,對象從自己的爸媽轉移到身邊的同伴。根據文獻紀載,有相當比例的青少年都有雙性傾向,同時被異性及同性吸引,不過隨著身心逐漸成熟,大部分的人會有相對清楚的性傾向。只要能以負責、開放、成熟的心態面對,都能建立持久的伴侶關係。不過當喜歡的對象是相同性別時,往往會經歷複雜的心理過程,迷惑、自我懷疑,預期會被拒絕加上害怕被社會主流所歧視,承受巨大的心理衝突及壓力,自然更影響求學及工作等需要自我導向能力來參與的相關探索。
臨床上需要回到根源,處理形成問題的原因。阿春可以選擇主動打開溝通的門,協助還原兒子經歷過的心理事件,同理他失去父親的失落感,被排擠在媽媽與繼父關係之外的孤單無助,協助兒子感受到被傾聽、了解、接受的存在感。如果可能,鼓勵孩子向學校的諮商輔導師尋求協助,分析探索性傾向及自我發展。重要的是,經過漫長歲月的獨立奮鬥,阿春的努力與勇氣令人尊敬,此刻也需要同樣的勇氣與兒子一同面對愛和自我學習的課題,容許彼此在互相理解與支持的環境中,發展更完整的自我。
※女人104免費法律諮詢暨心情協談專線:
(02)2311~8090
專線服務時間:10:00-12:00
13: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