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歌之母」美譽的陶曉清(左)是「牽手之聲」台長,與TBCA協會秘書長林葳婕,因為乳癌成為相知相惜的好姐妹。圖/TBCA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三十三歲在美國生產後當全職媽媽,兒子滿周歲那天,醫院通知檢查結果是乳癌,我一邊切蛋糕一邊哭。」國內第一個癌症病友網路電台《牽手之聲CanCheers》,七月起試營運,選在昨日乳癌病友協會二十周年慶祝會開播,病友主持人何元印,分享她的罹癌心情。
何元印說,十八年前,打一通越洋電話回台動輒數百元,她孤獨悲傷時,跟媽媽和姐姐講電話,惜字如金。「記得當時在西雅圖聽到阿妹唱的『姊妹』,我紅了眼眶,好希望有人在身邊陪我。」
二○一三年洗澡時摸到硬塊,陶曉清以資深廣播人身分,加入TBCA乳癌病友協會大家庭,得知TBCA近年來懷抱成立「癌友電台」的夢想,一肩扛起「台長」掌舵之責,籌備、培訓到上線試播,親力親為。
陶曉清說,化療期間非常痛苦,她要求自己過正常生活,行程照舊。「我很幸運,有親友陪伴。有很多病友面對疾病,躲在角落,不知如何向外求援,我想透過這個電台,讓癌友獲得即時支持陪伴,用聲音讓癌友不孤單。」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乳癌為台灣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死亡率第四位,台灣乳癌篩檢防治與治療資源相當豐富,但有許多癌友罹病時無法找到即時支持與陪伴。研究指出,癌友愈感到寂寞、孤獨,認知能力愈下降。
孤獨寂寞 影響治療
TBCA祕書長林葳婕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六成七乳癌患者接受治療後,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記憶力下降的認知障礙,愈孤獨寂寞,認知障礙的風險較高。容易出現免疫力下降、治療參與度降低、人際關係差等情形。
林葳婕指出,乳癌復發率高,平均治療兩到三年後,有一成五至兩成復發,一期乳癌十年後復發率約一成,第二期增至一成五,第三期約四成五,抗癌之路漫長。
陶曉清表示,《牽手之聲》每周一至周五晚間九點至十一點首播,翌日白天重播,分成談話性節目和音樂節目,邀請知名廣播人張光斗、賴佩霞等人主持,持續培訓病友擔任主持人。只要透過手機,在LINE和臉書都可收聽,也能即時分享,乳癌聽眾透過聲音陪伴支持,可降低孤單與寂寞感,紓解罹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