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物理系大二生凃懿庭小二開始便在家自學,靠著特殊選才管道進入清大,未來計畫走物理學術研究、朝量子物理領域發展。圖/洪欣慈
【本報台北訊】「指考、學測都要拚速度,但我比較需要花時間思考,考試較不利。」物理高手凃懿庭去年靠清大特殊選才「拾穗計畫」進入清大,從小就找到志向的他,小二開始便在家自學,國三開始旁聽大學課程。相較於物理、數學,他的國文、社會等科目成績沒有那麼優異,若透過需通才的學測管道,「應該上不了清大物理系。」
凃懿庭從小就對自然科學很有興趣,父母也常帶他到野外觀察、或動手做實驗,父母因察覺他的「偏才」,小二開始就讓他在家自學,一路到高三。凃懿庭說,由於媽媽在大學物理系擔任教職,他從小就開始跟著媽媽到實驗室,讀物理、數學相關的書籍。
凃懿庭平常的「休閒娛樂」也與一般學生不太相同,他說,他閒暇時喜歡自己動手做東西,例如他曾自己組裝3D印表機等,也時常從生活中找到物理題目,有一次他和家人是有一次帶著保溫箱出門,但忘記放入冰塊,他便開始思考,若是放入冰飲料,「會不會有同樣效果呢?」
凃懿庭說,自學和正規教育最大的差別就是自由度,因為不必被進度追著跑,有很多時間可以思考。不過上了清大之後,有同學可以互相切磋、討論,也因此學到很多,大一下學期拿到第一名,未來希望朝量子物理領域發展。
特殊選才成效佳 名額欲增
「特殊選才招生」由教育部自一○四學年度起試辦,首年核定十二所大學共五十三個名額,一○五學年度則擴大核定二十一所大學一百五十一個名額,各校認為成效頗佳,今年再申請一○六學年度名額時,紛紛提出增加要求。不過被「砍」的學校也不少,例如台大提出三十多名,最後幾乎被砍半、剩十六個名額。
成大今年提十二個名額,最後核定六個,成大教務長賴明德坦言,「有些小失望」,但還可接受。他指出,一○七課綱精神強調多元適性,加上自學的學生愈來愈多,特殊選才這種不以考試選才的管道有其必要性,但名額多少需要謹慎,太多擔心產生弊端,反而不公平,太少又失去功能。
賴明德說,當年高中數理資優班剛推動時,也曾因家長、學校認知落差,產生不少衝突,建議先從目前全國不超過招生名額百分之零點五、各校不超過百分之二為方向繼續試行,再慢慢擴張較恰當。
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教育部希望大學端對於「偏才」的選才機制不會過於寬鬆,真正選到偏才型學生,單一系所名額不得過高,審查相當嚴謹。一○七學年度成為正式管道後,「一定會擴大核定名額」,但實際名額、增加比率都還未定,還需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