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 范欽慧搶救寂靜 用聽覺素描大自然

郭士榛 |2016.10.09
2384觀看次
字級
圖/范欽慧提供
圖/范欽慧提供
圖/范欽慧提供
圖/范欽慧提供
圖/范欽慧提供
圖/范欽慧提供

文/郭士榛 圖/范欽慧提供

走進只有蟲鳴鳥叫的深山,你可以清楚分辨是什麼鳥、什麼蟲在打招呼嗎?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范欽慧可以解答你心中的疑惑。她是聆聽記錄大自然十七年的野地錄音師,在她腦海中,早繪有一張屬於台灣的聲音地圖。范欽慧說:「在自然中,我感受到靜謐和諧的美好,但也意識到有多少聲音,在我們無感無知的狀況下已成絕響。

范欽慧表示,「寂靜」也算一種聲音,如果有一天,「寂靜」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一樣,變成了珍稀的存在,人們該怎麼辦?范欽慧為搶救「寂靜」,多年來走遍台灣,在各地錄下自然天籟,這趟尋聲之旅不只在台灣,還走向國際;不只在陸地上,甚至海平面下都有她的追尋。

范欽慧透露,她是閱讀了美國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的著作《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一時動念寫信給戈登,戈登以一顆石頭為儀式,展現自己維護寂靜的決心,他也將范欽慧寄送的石頭,擺置在霍河雨林那「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之地上。這顆秀姑巒溪的石頭後來回到范欽慧手上,開啟她自己的守護聲音行動,也觸動了書寫《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的念頭,推動「台灣聲景協會」的誕生。

用聽覺素描大自然

十萬字的《搶救寂靜》是台灣第一本探討聲音的自然書寫,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像是石頭牽引,讓范欽慧透過旅行、訪談的方式,將日本聲景專家大庭昭代及鳥越惠子、台灣動物聲學專家姜博仁等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的故事與經驗,交織成一股聲音保護的力量,也建立自己的聲音地圖。

范欽慧出生台北郊區,自小就喜歡蝌蚪等昆蟲與自然生態,但過去的教育體制剝奪了孩子的好奇與興趣。直至研究所畢業,回台任職《天下雜誌》,參與鄉土教育專題,採訪許多動物及自然生態專家,才喚醒自己心裡的聲音:「終與我所鍾愛的相遇。」

辭去雜誌社工作,她選擇成為獨立製作人,她想做一個和大自然有關的廣播節目,向教育電台遞出「自然筆記」的案子,到野外記錄來自大自然的聲音,「用聽覺素描大自然」,當起野地錄音師。

野外錄音工作讓范欽慧深覺「聲音應該要被關注。」她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初製作節目那年,關渡自然公園還沒畫定為溼地公園,她循著賞鳥人口中的小徑,沉浸在這豐富自然寶藏中。如今,此地雖然受到國家保護,卻多了腳踏車步道,再也無法自在賞鳥享受寧靜,「夢想就這麼被切斷,人們渾然不覺。」

范欽慧直言,人類肉眼可以見到山、樹被切掉,卻不知失去多少鳥兒的歌聲,還有許多依附在其中的生態,以及失去人類創意靈感的鏈結。她認為,保護聲音,也是保護人與土地。

本來不懂賞鳥的范欽慧,是在美國念碩士時開始,朋友帶她到森林看「冠藍鴉,聆聽牠的鳴叫後,范欽慧的內心彷彿有個東西被開啟,她開始覺察追尋聲音,存在的空間感完全不同了。

「聆聽大自然聲音,是為了重新發現自己,重新發現與這塊土地的連結。」范欽慧說,自然的寂靜裡處處是聲音的風景,但「聲音教育」在台灣是可怕的空白,太多人在大自然裡嘻笑喧嘩,太少人認真傾聽,沒有人知道裡面蘊藏著溫柔又堅定的力量,以及療癒的密碼。

童年時的范欽慧看著媽媽對著錄音機唱歌,歌聲還能從機器播出來,引發七歲女孩好奇心。她開始錄爸爸的打鼾聲、錄窗台外鄰居嘰哩呱啦的說話聲,放學後一個人在家時,還會對著錄音機自編自演、彈琴唱歌,一段一段地錄,錄了好多卷。

但有天她放學回家,聽到家中客人爆出的歡笑聲,她發現媽媽正播放自己所錄的聲音,心中感到憤怒、尷尬,客人離開後,范欽慧一卷一卷地洗掉自己的歌聲、自己的故事,媽媽只來得及搶救一卷。「到了我三十幾歲的時候,媽媽把那一卷錄音帶還給我。」憤恨早已不在,重聽童年的錄音,反而後悔毀了那些帶子。她當然不知道這排遣孤獨的方式是她日後成為專業廣播人、田野錄音師,開闊生命視野的重要伏筆

進入少女時期後范欽慧便忙於升學,直到一九八六年,讀大三的她為作廣播節目作業而重拾錄音機。為了找資料,她從政大民族研究所找到中研院,台灣第一位民族音樂學博士呂炳川所錄下的布農族八部合唱〈小米豐收歌〉震撼了她的聽覺,內心澎湃不已。整個學期就這樣借了哥哥的Sony 隨身聽、拿了媽媽的卡拉OK麥克風往部落裡跑,也迷上田野 。

范欽慧到了三十三歲時才決定當媽媽,頭一胎荳荳在四月底出生,「五月時的台灣藍鵲進入育雛期,開始在叫了,我把才滿月的女兒包一包帶上大屯山,去聽那聲音。」荳荳和芽芽從小就跟著上山下海,讓媽媽在萬籟聲中哺乳他們。「我很感謝我老公,他一直默默地幫我,甚至有段時間還留職停薪,因為餵母奶沒有辦法斷,所以我去拍片的時候,他陪小孩玩,時間到了就把小孩抱來喝母奶,孩子的生命歷程是用這樣的方式維繫的。同時他也幫助我完成計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