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協定》即將生效。在氣候暖化,全球變遷之際,這項協定的意義,在於彌補人類過去幾百年對地球的傷害,盡可能將環境與氣候維持在適合人居的條件下。這是今人對地球及後代子孫必須盡的義務與責任。
《巴黎氣候協定》限制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溫室氣體的產生,希望把全球暖化速度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不致迅速惡化。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關係各國能源使用方式,對工業活動、經濟成長有明顯而巨大的影響。因此有關協定的產生與簽署不易。二○○九年舉行的哥本哈根會談,就曾破局,而今美國與中國大陸這兩大國家已經簽署,並各自經過其國內議會或權責單位通過。日前歐洲議會代表歐盟內的二十八國,批准了《巴黎氣候協定》,使得通過國家大幅增加;其承諾的減碳排放量也達到全球五成五的門檻,是人類保護地球進程的里程碑。
自工業革命以來,推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就是煤與石油二大能源,《巴黎氣候協定》正是要扭轉人類一百多年來的習慣,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轉向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又稱綠能)的使用。但能源轉換涉及使用觀念與習慣等無形因素,相關硬體設備都要大幅更新,投資龐大的巨大工程,非喊口號可達成。
《巴黎氣候協定》的具體目標是,在二○五○年之前,地球升溫不能超過攝氏2度,而更理想的,則是維持升溫輻度在攝氏1.5度以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各國要投入數以兆計美元,而富裕國家還要負責對貧窮國家的援助。從這個角度看,《巴黎氣候協定》不單是對各國的考驗,也是對人性的測試。
雖然我們不是聯合國會員國,沒有簽署這項協定的權利與義務;但爭取參與國際組織一直是台灣的主要目標。就氣候變遷的角度,台灣也必須與各國站在一起,力阻暖化及其負面效果,遵守《巴黎氣候協定》的要求,我國的態度應是積極配合,展現了不遜於簽約國的合作精神。
但從實務面而言,台灣的挑戰可能更甚於其他國家。因為執政黨以「廢核」為主要施政方針。一旦廢核、減核,台灣的能源供應立刻面臨嚴峻挑戰。如果不用石化燃料,而轉向綠能,台灣沒有廣大的土地種植能源作物,也沒有穩定且充裕的風力與太陽能挑起主要能源供應的擔子。這是國內能源專家辯論多年的議題,至今看不到有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日前澳洲發生該國史上最大斷電事件,在兩個龍捲風、大雷雨和強風等可以想到的天災侵襲下,南澳省全省大停電,各種再生能源用以發電的風機與太陽能板遭大幅破壞。使澳洲政府驚覺綠能的不可靠,而開始檢討相關計畫。澳洲是再生能源先進國家,這次事件是各國發展綠能的重要警示性的經驗,台灣也要引以為鑑,及早繆綢。
《巴黎氣候協定》即將於十一月生效,但台灣各部門有何應對計畫,目前仍看不出來。環保署表示,今年底會要求相關部會提出因應方案,只有不到三個月,能提出什麼樣的方案,可行度如何,需要投入多少經費,在在令人關切。
落實《巴黎氣候協定》,是對所有國家的挑戰。而台灣的地理條件與能源供應結構,更有著先天限制與特殊性。在這場既競爭又合作的國際行動中,台灣能拿出什麼樣的表現與貢獻,政府請及早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