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陸四川成都市出土的老官山漢墓醫簡,經整理成九部醫書。專家推測,部分醫簡可能是失傳二千年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出土的還有人體經穴漆木人,是至今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
考古學者認為,這些竹簡中多次出現「敝昔」,「敝昔」也就是鷩鵲的省寫,意為「頭戴鷩冕的雉鵲」,可通「扁鵲」二字。也有人質疑這種說法,因醫書中未出現「扁鵲」二字。扁鵲相傳是戰國時期的神醫,奠定中醫學的把脈(切脈)診斷方法,扁鵲事蹟在《史記》中多有敘述,據傳曾著有《內經》和《外經》,均已亡軼。
大陸《華西都市報》昨天報導,專家整理出的九部醫書,在已知的史料上均無記載。其中除《五色脈診》一部之外,皆無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名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癥侯》、《脈數》等。此外,還有一百八十四支醫簡組成的《醫馬書》。
漆木人和醫簡三年前在老官山漢墓群中出土,被評為二○一三年全中國大陸六大考古發現。考古人員認為,這些遺物可能是墓主生前行醫、教學所用,這證明在西漢早期中醫針灸學已形成較完備理論體系,對揭開中華醫學經脈針灸理論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