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多元文化電影院整裝再出發

文與圖/丹青 |2016.10.03
1738觀看次
字級
真善美書牆營造咖啡廳氛圍。椅背上繡有中影的字樣。 圖/丹青

文/丹青
四月初,看到報紙電影廣告版又出現「真善美劇院」的名字,急忙告訴老妻:「『真善美』整修好了!」

於是,搶著在連假時,去看看它新整修、裝潢成甚麼樣子了。

我們退休族通常少在周六、日或連假去電影院;人多,常要排隊買票嘛,就不用再去跟辛苦的上班族搶位子了。

但如果假日真的想看電影,我們會選擇去看「真善美」,因為它是演小眾的藝術電影,觀眾不會很多。雖然,現在台北也有長春、光點台北、光點華山、松菸誠品等戲院,也演藝術電影,但廳位都很小,假日常會客滿。而「真善美」劇院廳位大,臨時去,也買得到票;何況它又位於西門町,交通便利,也是離捷運站距離最近的一家電影院,出了西門站,走路一分鐘就到了,少有電影院如此便捷的。

「真善美劇院」也似乎是唯一以「劇院」為名的電影院,這可能與它過去以放映藝術電影為主,有別於一般電影院以商業片為主的關係吧!

但我覺得用「藝術電影」這字眼也並不妥適,大家應該把它改名為「多元文化」電影才好,因為它不是有關藝術的電影,而是專演非好萊塢大片廠出品的影片,包含歐洲、日本、東南亞、紐澳、加拿大、中南美……等等各國語言的影片,有時也包括美國獨立製片廠商發行的電影,所以,在「真善美」放映的電影,或許科技、特效方面都不如好萊塢影片,但也令人開拓視野,知道其他各國的電影文化。

「真善美劇院」是中影公司於民國六十四年成立的,但原來它並非專演多元文化影片,大概是民國八十五年電影事業開始走下坡時,才改弦易轍,以放映非好萊塢影片為主。這樣的藍海策略,初期算是成功了,「真善美」也曾有過一段風光的日子。但終究逃不過整個電影市場走下坡的趨勢和中影公司幾度轉手易主的影響,曾在十年前歇業一陣子,所幸在新業主郭台強先生熱愛電影的心境和一些影迷的呼籲下,重新整修後復出了,而且仍是以放映多元文化的影片為主。雖然觀眾一向不多,但它卻是台北一處令人感動的文化地標之一。

十年前,整修後的「真善美」,我覺得銀幕還是太小、放映和音響設備當然也比不上其它影院,但它小本經營,又苦於觀眾不多,大概都是處於虧本狀況下,還能繼續服務少數影迷,也就不敢挑剔了。

這樣又過了十載,去年十二月底,它又說要停止營業三、四個月,重新再整修,我還嚇了一跳,以為它撐不下去了,藉口要整修,其實要關門了呢!

但到四月一日,它竟然真的重新整裝再出發了,真令人高興。而且,我和老妻於四月四日去看它整修後首映的日本畫家藤田嗣治的傳記電影時,發現它不僅只是重新裝潢而已,設計上也很時尚和特別。

「真善美劇院」是如圓環狀的設計,中間有兩個扇形廳院,外環則是圓形走道迴廊,這次整修,結構上並沒太大改變,僅是廁所增加和調動位置,但迴廊牆邊的裝潢、設計改變不少,燈光亮了許多、休息區也重新更換成舒適的桌椅,已有咖啡館的氣氛了。有部分區塊,還將影院內可以斜靠的觀眾椅,拿出來擺飾,兼做觀眾等待時的休息椅。而四周牆上,有一半的區域,是以大圖輸出的方式,印上整排、整架的書牆,讓人好像置身在圖書館裏頭一樣,這大概是全台灣第一個布置得像圖書館的電影院吧?

廳院裡的座椅也都換新的了,最有意思的是,這些披上紅布套的座椅背部,都繡有一個「中影」字樣的圖案,好像中小學生的制服上,有學校的校徽或校名似的;這可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電影院的椅子穿制服呢!

可喜的是,它的銀幕加大些了,音響自然也改善很多了,這部畫家藤田嗣治的電影,以攝影畫面美麗著名,在新影院放映之下,感覺效果更好。

後來,我和老妻再去看芬蘭語片《擊劍高手》,遇到作家朋友隱地先生,剛看完藤田嗣治的電影出來。他和其夫人也都是老影迷,我們打招呼之餘,都欣幸台北有這麼一間美麗的「老劇院」,守衛著多元文化電影這塊園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