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積廚房 思親梔子菇盅
我出生在宜蘭的小村莊,環境一直不很寬裕。從小父親行醫,出診時看到病患日子過得辛苦,也捨不得多收診金。不久,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廣設學校,家裡原本開的私塾學生也沒了。於是經濟來源除了幾分薄田外,只剩下父親幫忙漁民牽罟、收成時算帳,以及一些看病的收入了。
父親出生在清朝,他的人生選擇只能被時代的洪流所左右。及長娶了那個原是他妹妹的童養媳,並生了五名子女。但大概因為食指浩繁、又不太懂得靠生意發達的關係,家裡每到晚上,就充滿劍拔弩張的氣氛。
唯獨在下午時分,當母親午覺悠悠醒來,大概心疼著這個長不高的么兒,於是聽到遠遠叫著:「粉圓、燒粉圓喔……」的聲音,便喚住那個老翁,為我添上一碗既甜、又軟,猶帶著微溫的燒粉圓。
有時候,舅舅的菇寮收成,也會送來不少洋菇,當時那是珍貴的食材,常被製成罐頭出售。母親總把它跟醬油、糖、酒煮過,這也是我最愛吃的,配糜總是能吃好幾碗。
但當時或許是環境衛生不良,有一天出外嬉戲回家後,周身發熱、發汗欲嘔,父親那天剛從基隆出診回來,才卸下行囊,診完脈立刻要母親煎了一碗梔子豉湯給我服下,又匆匆跑去藥房找些丸劑充作補養。
多年後,父母早已仙遊,他們當初雖然極力要我求取功名(讀大學),我也一一奉行。但後來卻陰錯陽差,變成了跟富貴無緣的烹飪老師,因此總想著他們在天上看見,肯定是很失望的。
直至某天晚上,忽然夢見昔日病急的情景,驚慌失措之際,彷彿又得到父母的疼惜呵護,才復悠悠睏去。天亮後靈機一動,做了道珍菇佃煮,誦經供奉。盼望能把從前受施教養的感念,藉此迴向父母。
材料:
❶杏鮑菇、金針菇、味醂、糖、醬油
❷梔子(中藥)、甜菜汁、高湯、洋菜粉、針筒、冰凍沙拉油
作法:
❶把鮑菇切片、金針菇切段,用味醂、糖、醬油炒透放涼。
❷煮一鍋水,放進梔子、甜菜汁、高湯、洋菜粉煮溶,然後用針筒抽取,滴入冰凍沙拉油成型撈起,變成梔子珍珠。嘗來鮮甜開胃,閒暇時不妨試試。
小叮嚀:
梔子是清熱藥材,昔日粉粿的豔麗色澤,便是它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