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旭桐的底韻深厚,與他所學及充滿禪思的生活都有關係。
攝影/羅元廷
文/趙曉寧 攝影/羅元廷
日日相處的是名師,天天臨摹的是真蹟;這種福分,一般人當真是求也求不來。北京水墨畫家田旭桐卻說,他當年在北京工藝美院念書時過的就是這種生活,讓人光聽聞都十分羨慕。
正在各地佛光緣美術館巡迴展出的田旭桐,本身雖非佛弟子,但愛讀佛經,畫作也饒有禪意;他的畫,看似簡單勾勒,實則工夫下得非常深。他作畫,也在清華大學教書,平時教導學生畫水墨時,他最注重的不是技巧,而是要學生懂得水、懂得墨,更要敬畏紙。
「不同的水有不同的效果,它也會隨著天氣、季節,產生不一樣的效果。但這些都不是老師可以完全傳授的,必須要自己一一去嘗試、體會,要存著敬畏的心,與它們相處。」這是田旭桐由自身的體會所說出的話。
說到盡老師的職責,田旭桐談起當年他自己做學生時的一些往事。
文革,對大陸有非常大的破壞,但他倒是少數受到文革好處的人。當年,因為這項變故,一些大師級的畫家都成了學院裡的老師,而且與學子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把他們的技法、精神,也一股腦傳授給了年少無知的學子。
回憶起這一段往事,田旭桐笑說:「那時候,像吳冠中老師就經常畫好了畫,順手送給我們,可我們還不敢要。」
大師給的畫還不敢要?為什麼?聽我這麼一問,田旭桐說,因為覺得要了老師的畫,好像有點討好老師的味道。不過他也透露,曾經有個同學偷了一位老師的幾張畫,最後被查了出來。偷畫的同學表示,因為他太喜歡那位老師的畫了。老師卻告訴他:「你喜歡,我可以送你啊,幹嘛要偷呢?」
「你看,我們那時候真的是不功利!」田旭桐感嘆。
不只老師是名師,當年甚至連學子臨摹的畫作或陶瓷器都是年代久遠的古董。田旭桐說,學校丟給他們照著畫的東西,可能是米芾的畫、也可能是元代的青花,學校不以為是寶,同學也不當回事。有次甚至有人嫌一個黃色的古瓷罐不好看,刻意把上半截踞掉,後來才知道,那也是件古董。
那個年代大家都不懂。直到有一天,有老師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真品,你們要小心。」大家才知道手裡拿的,原來是些價值連城的東西。
也因為懂得的人太少,稍有一點瑕疵的東西就無人珍惜,才讓他們這些青年學子有幸與真品寶器相處;直到後來,有人發現不對,才全收了回去,交給有關單位。
能與大師朝夕相處,拿古物來臨摹;田旭桐笑說,自己的年少故事,還真不是現代學生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