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 從社會認同到自我認同

文/楊蓓 |2016.09.04
2099觀看次
字級
熟年真好圖/本報資料照片

文/楊蓓 圖/本報資料照片

這一年來,我常問自己的一件事是:「我要很輕鬆地過日子嗎?每天遊山玩水,睡到自然醒,沒事就和一些老朋友喝喝下午茶嗎?」我每次只要想到這裡,心想頂多過個三天,就會感到無聊了,覺得這樣活著跟廢物有什麼兩樣呢?這時候我只好告訴自己,自己的習性已根深柢固了!我這樣的看待,並不表示我要改變習性,而是在統整自己的過程中,看清自己是怎麼回事。

如果不看清楚,就沒有選擇權,只能被習性推著跑;當習性推著你跑的過程當中,你會發現自己很疲累。這情形就像年輕時,被那個軌道上的規則推著跑的道理是一樣的。可是那時還年輕,你有體力,但到了熟年,沒有體力了,你還是無意識地被習性推著跑時,你的疲累絕對不是年輕時的疲累可以比擬的。所以,看清楚的目的,重點是在選擇,你知道自己的限制在哪裡?知道自己的習性,這時候你才能夠漸漸給自己一個比較清晰的選擇,就像我即便知道不能虧待自己,可是仍然必須要去做一個選擇,哪些事情是我覺得必須要做的,以及哪些事我還是得負責任。

人在年輕時,尋求社會認同,到了熟年的階段,所要尋求的是自我認同。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所以在建構歷史感的過程中,你下了標題、命名,你的解讀就是為了找到自我認同的點。當你有了自我認同時,你覺得即使「盡形壽,獻生命」,都不會後悔,就如同古人說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就是你的自我認同、人生目標……

有一個最好的典範,就是聖嚴師父,他很早就找到了自我認同感,知道自己的使命、人生目標,然後義無反顧地奉獻。有些法師會問我:「楊老師,為什麼聖嚴師父一生可以活成這樣?」我的回答通常是:「你要多看師父的自傳著作。」從第一本自傳《歸程》開始,可以看到師父的成長背景,他是如何成長,又碰到了什麼人……他的生命歷史感,在很年輕時便已經開始做整理了。接著,他一次又一次地書寫,甚至到後來別人幫他寫,一直到晚年還出版《雪中足跡》、《美好的晚年》等書。透過每一次的書寫,他的人生目標就更明確、清晰,因而能夠影響許多的人。我們也許無法期待自己像聖嚴師父一樣寫自傳,可是如果願意的話,可以用說的。當我們說給別人聽時,會發現人生片段漸漸串接起來了……

我們幫助自己的方式,就是開始把自己的生命故事的劇本看清楚,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就像我終於看見自己是一個嚴厲的老師、媽媽,而且還要欣然接受,願意講出來給別人聽。這個過程是一個人的心理成長、勇氣的累積,能夠面對自己曾經走過的路,願意承認自己是這樣的人,這過程中沒有對錯。

面對痛苦,就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機會,你可以把握住自己,發現生命歷程的豐富,生命是多彩多姿的。所以當我開始發現、承認,並認可自己是一個嚴厲的老師與母親時,我還挺得意的,那個得意就是原來自認大而化之、樂觀、懶散的一個人,居然活到這個歲數時,才發現自己其實是很嚴厲的,這是多麼奇妙呀!

人生怎麼會有這樣的大起大落!這個發現真的是很開心的一件事,我如果一輩子都沒有發現自己很嚴厲的話,大概沒有機會開始放過自己,讓自己放輕鬆。正因為我接受了這個過程,於是我知道以後再碰到自己嚴厲時,我得想想是否要嚴厲?還是可以放鬆一點?這樣的選擇出來了,而且自己也可以去選擇怎麼做。

(摘自《熟年真好》,法鼓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楊蓓

美國田納西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博士。現為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專長領域為:團體工作、團體動力與行動研究、家族治療、心理衛生、禪修與心理健康等,並擔任助人專業工作者之督導、訓練與諮詢多年。著有《親密、孤獨與自由》、《自在溝通——人我互動,從心出發》、《交心——自利利他的助人法則》、《叛逆中年》、《烽火家人——從原生家庭看自我成長》、《勇氣與自由》(心靈工坊)等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