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乾隆年代,風傳
八姓人家在茄苳溪岸
築起八塊厝,從此
有微微彎曲的炊煙
在這片荒野裊裊升天
晨昏時刻,濃淡不一的煙炷
被遊逛的風輕輕的推
一路推到日本大正年
膨脹成八塊庄,到了戰後
披上道袍,開始演述八德
古今靠一聲台語諧音連繫著
八塊在遠方,八德在這頭
1979年,我正式在桃園工作,
每個晨昏都路過八德,
看幾根高大的煙囪佇立著,
知道工廠已經取代先民的灶房,
幸賴許多古老的村庄,
繼續傳遞祖先的榮光,
從土地長出的村名活在口齒間:
「城仔面前」有「雙連陂」、
「麻園」過去是「徛涵埤」、
大人垂釣夕陽,小童玩耍花樣;
溪邊「瓦厝」點綴「白鷺村」、
有家「阿桃店」孤獨沒來客,
總是瞭望「舊城」的「橋頭」,
渴求人聲響起的店主,把視線
伸向「城外」的「竹頭坡」;
水神住在「庄肚」的三元宮,
賜下肥水把貧瘠的紅土澆沃,
水流順「廟前」的「大車路」,
向南注入平埔社的「霄裡池」。
我從「小大湳」穿出「更寮腳」,
沿路聞看純樸的芳香古色,
這些無關四維的八德村落,
鞏造出這片土地的特色,
假日常引我到陂塘邊蹉跎。
如今,村里都改名換姓,
門上貼著一張大字標籤,
期待幸福勃發高而廣,
豐收永不凋萎的祥瑞,
爛土烘乾,正在大興土木,
成就醬油與巧克力的王國。
於是這塊桃園市面積
最小的區,化身最大的工地,
八塊厝變出洋房八千座,
中間挺立八十高樓。
昨夜為了追星望斗,
我在僅存的一頃湳田上,
靜靜遠眺今日八德,
看到嶄新的 八塊厝樓,
懸掛在低空 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