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生死輪迴觀原本是通於古今中外的文化基底
「生死輪迴觀」或「三世生命觀」,是以「生死流轉」的歷程來解說有情生命的流轉現象與生死的奧祕,這種思想觀點的起源不但很早而且很普遍,可以上溯至東、西方的古代文明。長久以來,一般大眾都以為生死輪迴的觀點,只是專屬於印度宗教文化系統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與錫克教的教義內容,事實並非如此。
雖然同屬亞伯拉罕宗教系統的猶太教、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當中的大多數教派不相信個人的輪迴轉世,但是其中仍然有不少特定主流教派團體確實在其經典和教義當中相信或主張輪迴轉世(reincarnation)的觀點,這些教派團體有歷史上的遺跡以及當代的追隨者,包括有猶太教的「卡巴拉派」(Kabbalah)、基督教的「卡特里派」(Catharism)—又稱「純潔派」(Cathars)、伊斯蘭教的「阿拉維派」(Alawites)—屬於什葉派分支、「德魯茲派」(Druze)—源自於伊斯蘭教什葉派的獨立教派,以及偏基督教的神祕團體—「玫瑰十字會」(Rosicrucians)。
上述這些教派團體與輪迴轉世的相關思想或信仰之間,存在著很深厚的歷史淵源與關聯,而這些歷史關係又反映了不少古代西方哲學的思想特徵以及其對西方宗教的深遠影響,包括「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源於古希臘思想的「奧菲斯教」(Orphism)、源於希臘神話的「赫耳墨斯主義」(Hermeticism)、源於波斯的「摩尼教」(Manicheanism)、羅馬時代的「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又稱「靈知派」或「靈智派」。古代西方宗教與哲學裡面所蘊含的輪迴思想,以及其與印度宗教思想的關聯與歷史淵源,一直是近年來學術研究的主題。
古希臘文化中早已存在輪迴思想的例證
如上所述,生死輪迴觀原本是共通於古今中外各個文明的文化基底,而不只是東方思想所獨有,在古代西方哲學與宗教思想中,很早就有輪迴的概念與說法,然而為什麼輪迴的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卻長時間銷聲匿跡?直到二十世紀以來才逐漸恢復,前後有將近一千五百餘年的空白,其實在這當中有重大的人為干預及操控的因素,以及歷史真相的蓄意掩蓋,會在下文中為各位讀者解析。
在古希臘時代,有關輪迴概念的討論,可以上溯至公元前六世紀。已知最早開始思考輪迴轉世(rebirth)的古希臘思想家是來自錫羅斯島的費瑞瑟諦斯(Pherecydes of Syros, fl. 五四○ BCE),但是可惜對於後世沒有太大的影響。與他同時代的年輕後輩哲學暨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約五七○~四九五 BCE)成為輪迴說的第一位著名提倡與擁護者,此外,畢氏還是古代西方第一位提倡素食的思想家。
有一說,畢達哥拉斯乃是費瑞瑟諦斯的學生,其所倡導的輪迴說是因為直接受到老師的啟發;另有一說,畢氏的輪迴說是源自於「奧菲斯教」(Orphism)的教義,這個發源於色雷斯(Thrac)﹝註一﹞這個地區的教派,對於輪迴說的傳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或者有說是從印度傳入歐洲的教義。不管是哪一種說法較接近事實,總之,畢氏認為靈魂是不朽的,而且還可以轉變成別種生物;再者,凡是存在的生物,都會在某種輪迴圈裡再生,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新生的;因此,世界上一切生來具有生命的東西都應該被視為是親屬。(註一:位於古代歐洲東南部,以現今保加利亞、希臘、土耳其三國的邊界為其中心。)
畢達哥拉斯不只是空言理論,還付諸實踐,他創立了「畢達哥拉斯學派」以具體推廣他的輪迴理念與素食主張。他帶領其學派成員過著一種宗教形式的團體生活,禁欲齋戒,修心養性,並且相信有前世與來生,而今生的善惡都將成為來世的因緣,唯一能解脫此輪迴的方法,只有脫離塵世入山修道,與印度思想有高度類似之處。
畢達哥拉斯的輪迴說還直接影響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後生晚輩——大哲柏拉圖(Plato, 四二八/四二七~三四八/三四七 BCE),柏拉圖在他的多篇作品中都提到了輪迴的說法及論述,特別是〈爾的箴言 (The Myth of Er)﹝註二﹞這篇作品。(註二:「Er」是人名,雖然英文「The Myth of Er」字面的意思是〈爾的神話〉,但是此處「Myth」一字的希臘文原意為「話語」(word)、「言詞」(speech)、「述說」(account),而不是現代語意的「神話」。在這篇作品的結尾,蘇格拉底用了這個字「myth」來解釋,因為爾「Er」沒有喝下「忘川(Lethe)」的水,所以才能將生死歷程奧祕的「述說」(古希臘文中的「mythos」)保留下來給我們。因此,我特別將「The Myth of Er」翻譯為〈爾的箴言〉。)
(待續)